开发古城古镇项目切忌“邯郸学步”

2024-11-19 10:12:16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温献伟

  近段时间以来,张家界大庸古城项目备受关注。据悉,当地这一项目投入总金额约25亿元。然而,据媒体报道,今年上半年却仅有2300人购票,日均购票人数不足20人。

  曾几何时,为了推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加快文旅深度融合,不少地方积极开发古城古镇项目,掀起了一股“大干快上”的建设热潮。据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城古镇共有2800多座。但随之而来的一项尴尬数据也显示,约四分之三已经开发建成的古城古镇,由于诸多原因导致门庭冷落,收入惨淡,面临关门歇业。

  为何会形成如此反差强烈的观感?归根结底在于古城古镇项目的严重同质化。很多地方邯郸学步、盲目跟风、抄袭模仿,造成游客在视觉和体验上的“百城同面”“千城一面”。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天,游客的不佳体验不再依靠传统路径进行宣泄。即时性的情绪表达和描述评判,瞬间实现“广而告之”。譬如,据报道,大庸古城之所以备受冷落,主要基于游客“荒凉、冷清、不值得推荐”等描述。这有力证明:在自媒体、社交媒体这些聚光灯下,古城古镇项目成功“出圈”绝无捷径可言,任何抄袭模仿、粗制滥造行为,或许能够热闹一时,但终将被游客和市场无情抛弃。

  避免古城古镇项目的同质化现象,需要各地充分开掘地域文化特色和优势,走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之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些年来,凡是火爆出圈的古城古镇,无一不是在地方文化特色上深入挖潜、下足功夫。洛邑古城的穿越之美、琅琊古城的梦幻之魅、台儿庄古城的建筑之奇……可谓各擅胜场、美不胜收。这些精心培育的符号和品牌,既是地方文化的独特标记,也是无可复制的“识别码”。

  我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为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每一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底色和韵味。地方政府发展古城古镇项目,要专注于向自身找特色、寻优势、塑品牌、立标杆,做最具个性、最独一无二的那个“我”,让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古城古镇,成为推动地方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力引擎。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