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爹的供销情结

2024-11-25 10:28:48   来源:河南经济报

  ■栗凤娇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不经意间,公爹离开我们已经8年了。8年来,每每看到公爹留下的供销社社员证,我的眼泪就禁不住夺眶而出。

  公爹,这个计划经济时期的老供销,一生光明磊落、吃苦耐劳,他把自己曾经是一位供销社代销点员工的经历当作一段美好的回忆,总是有意无意地向我讲述那段精彩的往事……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我看到了一位老供销的正直、无私,以及对供销事业的忠诚。

  公爹所在的代销点位于漯河市舞阳县侯集镇王小贵小学大门口,而婆婆的娘家就在这个小村庄,距离代销店不超过200米。在这里,公爹收获了一生的挚爱。

  公爹还是个大小伙子时,就是代销点的营业员了。代销点是三间半砖半土的瓦房,门头悬挂着“供销社代销点”字样的牌匾,营业室内,一米多高的土坯柜台一字排开,一张实木两斗桌(公爹的办公桌)上面放着一个老式算盘(公爹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算盘高手)。为了方便村民购物,公爹每天6时开门,23时关门,晚上就住在代销点。

  “小军,作业本,3分钱一个;铅笔,2分钱一支。给你,拿好了。”“大娘,这是您的盐,找您三毛八,拿好了。”无论是小孩儿还是老年人来代销点买东西,公爹都会笑脸相迎,总是过了饭点还在忙碌,为的就是给村民提供便利。当时,担任幼儿园(当时被称作育红班)负责人的婆婆还是个大姑娘,每次看到公爹顾不上吃饭,都会从家里做好饭给公爹送去。时间久了,门口的老人们有意撮合,我的婆婆光荣地成为供销人的贤内助。

  “你公爹长得好,心地善良,关键是他有身份——代销点营业员,在那个年代可吃香了。嫁给他,我捡到大便宜了。”每次提起公爹,婆婆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你公爹的工资是每个月6块钱,能养活一家人呢!”

  公爹和婆婆辛辛苦苦养育5个子女,相濡以沫近60年,从未红过脸。

  公爹常说:“人这一生,无论干啥事儿,都要正直,千万不能投机取巧。”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一些个体商店应运而生,供销社代销点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经营一度陷入困境。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我的丈夫得知个体商店有特殊的进货渠道,就悄悄地骑着自行车去进货,然后放到代销点出售。公爹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猫腻,狠狠地教训了我的丈夫——他平生最疼爱的三儿子。

  “你这不是欺诈行为吗?供销社代销点就要从供销社进货,要薄利多销,保证货真价实。”一向和蔼可亲的公爹一反常态,拿起拉带(拉架子车时用的类似皮带的助力物品)唰唰地摔在我的丈夫身上,几条黑色的印记迅速印在白衬衣上, “三儿,你还小,以后的路还长着呢!今天我打你,就是让你长长记性,一定要记住我的话,‘做人,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

  这次挨打给我的丈夫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时常向我提起,并且教育子女“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有时我在想,这难道不是一种家风传承吗?

  供销社社员证是姐姐整理公爹的遗物时发现的,外面包了一层又一层。打开社员证那一刻,姐姐瞬间泪崩。

  最近,再次翻开公爹的供销社社员证,我禁不住感慨万千:小小的社员证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承载了公爹近40年的回忆,记录了公爹闪光的青春岁月,见证了公爹的供销情结。其实,这何尝不是公爹留给儿孙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