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务农、姓农” ,河南供销人念好“三农经”

2024-12-10 09:16:37   来源:中原经济网

  ■河南经济报记者 赵酞翔

  编者按 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70年来,供销合作社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主动服务大局,在服务城乡群众、繁荣农村经济、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河南省供销系统不断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供销社建设与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相结合,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令人振奋。记者深入全省基层供销合作社,感受供销合作社“为农、务农、姓农”的情怀,探访擦亮供销合作社“金字招牌”的生动实践,推动全省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
 

  林州市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坚持送货上门、送服务到家,为深山里的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宝丰县供销合作社搭建“农信惠”外卖平台,为群众送去实惠和便利;邓州市助农供销产业园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围绕红薯深加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在中原大地,供销合作社“为农、务农、姓农”的典型不胜枚举,这得益于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推行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正如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童孟进所言:“我们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契机,顺应农村发展新形势,创新服务机制、强化服务体系、培育服务组织、制定规划方案、加强扶持引导,不断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服务全过程农业现代化,为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应有贡献。”

  河南农产品“走四方”

  “欢迎来到直播间,点点关注点点赞,小黄车里转一转,看看咱家的萝卜、白菜、西红柿,都是刚采收的,新鲜美味,营养丰富,没有买过咱家产品的,今天不要错过哦!”

  “直播间的朋友们!321,快来点击链接抢购!”

  …………

  电商时代,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近段时间以来,周口市川汇区供销合作社通过线上直播带货的形式,让各类农产品出圈出彩,助力农民持续增收。

  周口市川汇区城北街道邵火庙行政村驻村第一书记史改侠站在镜头前用“新农具”认真介绍农产品,直播间里很快“围”来了300多人,点赞量直线上升,几分钟时间便卖出去20多单。

  史改侠告诉记者:“我们主要做农产品直播带货,近期全网播放量超万次。”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直播平台作用,以清江鱼、青萝卜、青茄子、菌菇袋等农产品为主打,让农产品搭上直播带货的‘顺风车’,进一步打开销路,增加群众收入。”城北街道邵火庙行政村电商中心负责人孙亚东说。

  据了解,城北街道采取直播助农模式,通过线上和网友的互动,将农产品推向更加广阔的市场。同时,积极探索更多有效的助农方式,加大对乡村产业的扶持力度,力争使直播助农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为乡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贡献更多力量。

  如今,洛阳市孟津区供销合作社、安阳市供销合作社、内乡县供销合作社、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电商服务中心等,由“固定式”直播间逐步向“流动式”直播间发展,参与直播带货的社员超万人次。

  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让土特产行销全国。河南省供销合作系统积极拓展服务领域,聚焦新业态融合发展,精心构建多层级供销直播网络,培育新型农业人才,通过“电商+”模式让农产品借网“走四方”,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需要发挥供销合作社在流通领域的传统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线上和线下流通服务网络,带动整个农业产业链发展。”童孟进表示。

  农产品“中转站” 托稳市民菜篮子

  12月5日,在位于信阳市浉河区大庆路的供销优品·信美生鲜超市,店员将一箱箱色彩斑斓、散发着自然香气的新鲜农产品,迅速而有序地摆放在货架上。

  “我们所销售商品都是本地产的新鲜的农副产品,甘岸乡的萝卜、长台关乡的花生、柳林豆腐等,经过了供应商自检、第三方抽检等多道检测环节才上架,安全又健康,可受大家欢迎嘞!”超市经理张霞乐呵呵地说。

  “我和家人经常逛这家超市,商品质优价廉,特产礼盒的种类也很齐全,送外地的亲戚朋友正合适,我这次就是特地来买些送人的!”选到了称心的农副产品礼盒,推着购物车的市民张艳华喜笑颜开。

  与传统超市不同,供销优品·信美生鲜超市依托信阳市供销合作社的资源优势,与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户合作,使农副产品从源头生产地直接进入超市,减少中间环节,有效降低了采购成本,让市民买到实惠、新鲜、地道的当地农副产品。

  “在政策帮扶下,我们与游河乡、谭家河乡、双井乡等乡镇都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其提供稳定的销售渠道,持续增加当地农户收入。截至目前,我们已与柳林乡刘氏地锅豆腐签订了年度采购协议,预估年采购额达30万元。”张霞说。

  近年来,信阳市浉河区供销合作社立足服务“三农”职责,借助“832平台”,持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协作,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平台功能,不断拓宽优质农产品销路,推动农副产品线上线下销售,促企发展、助农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汤阴县伏道镇北里于村,村民李雪翠告诉记者,“我们村的供销超市,不光卖蔬菜、大米、面粉,连化肥、种子都能送到地头,真不赖……”

  为农服务,是供销合作社的生存之基、立身之本。河南省供销系统突破困局,转换发展动能,不断优化和创新服务供给,打造为农服务平台。“一个‘农’字,不仅连起供销合作社和广袤田野,更承载着供销人助力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美丽愿景。”童孟进说。

  延伸服务触角 助力产业升级

  “老宋,给你送肥料来啦!”

  “挺快啊!昨儿下的单,今儿就到了。”

  老宋叫宋雄磊,是邓州市林扒镇林扒村的种粮大户,流转耕地800多亩。往年,他买肥料都要开车去县城农资经营店,由于需求量大,经常要来回跑好几趟。如今,坐在家里,动动手指在手机上点一点,肥料就送到家了。

  记者在邓州市助农供销发展有限公司农资经营部看到,工人们正在加紧搬运肥料,发往各个乡镇的肥料运输车已准备就绪。

  邓州市助农供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峥说:“从11月份至今,我们已储备各类肥料1万余吨,涉及钾肥、尿素、复合肥、有机肥等多个品类,全力满足来年用肥需求。”

  “为了给广大农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我们成立的邓州市助农供销发展有限公司,专门为农民提供综合性经营服务,打造‘助农供销’服务品牌。”邓州市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张松林说。

  眼下冬意虽浓郁,但在邓州市龙堰乡刁河村,处处生机勃勃。“最近红薯丰收了,你们看,这一颗颗丰硕饱满的红薯长得多漂亮。”近日,刁河村村民薛东娟举着收获的红薯乐呵呵地说。

  邓州市利用土地等资源优势,坚持“小红薯、大产业”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构建“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以“龙头企业+协会(合作社)+农户(小车间、小作坊)”形式,大力推动红薯产业集群化发展,培育打造集育种、种植、加工、电商销售于一体的红薯全产业链,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让更多群众在红薯产业链上增收致富。

  邓州市红薯种植有着40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的传统优势产业。2022年3月,邓州市助农供销为农服务中心围绕红薯产业集群规划,打造了红薯种植及深加工示范园。目前,种植规模达4000余亩,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红薯1.5万亩,年产3000余万公斤。

  “目前,产业园已经初步形成集‘脱毒组培中心—育苗基地—规模种植—鲜薯储存—生产加工—线上线下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进一步挖掘红薯种植经济潜力,延伸红薯产业链条,提高红薯的附加值,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邓州市助农供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峥说。

  农产品精深加工一头连着农业、农村,一头连着工业、市场,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邓州市助农供销发展有限公司并不满足于红薯种植的既有优势,不断拉长、补齐产业链,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壮大升级。

  目前,邓州市每季度生产红薯淀粉300吨。同时,配备完备的电商团队,借助农产品电商平台、网上直播,大力发展线上销售,生产的生鲜红薯及红薯深加工制品已销往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谈起今后的发展,刘峥自信满满:“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同周边村庄的深度合作与交流,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助力农村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如今,邓州市供销合作社的服务触角得到延伸,为农服务更加贴近农民需求,更加方便农民购买,供销合作社真正发挥了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农民群众服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作用。”邓州市副市长魏新果说。
 

  想有所为,能有所为,敢有所为。“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服务‘三农’大有可为。”童孟进表示,要始终做到“为农、务农、姓农”,从“守摊子”向“闯路子”转变,加快形成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持续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为开创河南“三农”工作新局面作出新贡献。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