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靳李君
满减优惠、大额优惠券、限时抢购、会员专享……临近“双十二”,各大电商平台花式促销,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但也有不少网友吐槽遇到千人千价问题,“大数据杀熟”话题再次引发关注。
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平台商家通过收集海量用户数据,分析判断消费者所在用户群体及其消费偏好、消费习惯、消费水平、消费频次等信息,对消费者进行“画像”,并通过生成个性化的商品或服务进行定价,使不同消费者对相同的商品或服务支付不同价格,从而获取更多利润的行为。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九成消费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存在,六成消费者表示有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由此看来,大数据在为消费者提供选择便利的同时,衍生出的“杀熟”现象的确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好的体验甚至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大数据杀熟”的背后是通过技术欺客的无良商家,是为追求利润而丧失的诚信,因此要治理“大数据杀熟”,除了利用先进技术加以阻断,更重要的是加强对消费平台的整治与监管。
事实上,不久前,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政府就此现象正在加大整治力度,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联合发布通知,部署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明确要求治理网络平台算法中的典型问题,尤其是严禁企业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相信合多部门监管之力,定会给不良平台带来强大心理震慑。但作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也要注意货比三家,一旦发现存在“杀熟”现象,可截图保留证据,通过相关部门依法维权,坚决遏制“大数据杀熟”不正之风。
作为平台运营方,也要明白只有诚信经营才能走得更远的道理,靠小聪明、小伎俩获得的蝇头小利,最终失去的不单是熟客的信任,也将使自己的品牌形象轰然倒塌,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如此因小失大,何苦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