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灼灼其华”的科技密码 ——记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王力荣

2024-12-19 10:29:18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文/图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每一朵娇艳的花朵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科技与梦想的故事。这里,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王力荣研究员领衔的桃资源与育种团队的科研阵地,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深刻挖掘观赏桃花的优异种质,加强新品种培育与应用,为观赏桃花设计了中国“芯”。在12月9日召开的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王力荣团队荣获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桃缘情深深几许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科研半缘君。1990年,王力荣从西北农业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工作,从此踏上了与桃相伴的科研之路。

  熟悉王力荣的人都知道,她爱桃,到了着迷的程度。观其花,觅其果,刨其根,究其源,求其新,是她从事桃种质研究的日常写照。她不仅醉心于桃的美丽与丰饶,更致力于挖掘桃种质资源的无限潜力,为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汗水。

  种质资源是新品种培育的基础,是种业安全的重要基石。王力荣深知这一点,因此,她带领团队立足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创新、利用的根本出发点,长期从事桃种质资源收集工作。从西藏高海拔地区的光核桃,到新疆干旱戈壁地区的新疆桃;从巍巍太行山脉的山桃,到云南、福建、广东温暖湿润地区的低需冷量种质资源……王力荣带领团队,脚步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众里寻她千百度

  在王力荣的带领下,桃资源与育种团队针对观赏桃花育种优异亲本种质匮乏、理论与技术滞后、专用品种匮乏等重大产业问题,以远缘杂交为育种策略,在近缘野生优异种质发掘、远缘杂交育种理论和分子育种技术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

  他们首次构建了桃4个近缘野生种泛基因组图谱,揭示了桃亚属的进化历程和遗传变异形成的基因组学机制;发掘了近缘野生种质,成为育种骨干亲本,系统发掘了花色等重要性状遗传规律及关键候选基因;利用发掘的优异种质进行多代杂交,培育了观赏性强、多样性丰富、适应范围广、花期配套的新品种37个,其中中碧桃系列观赏桃品种更是实现了配套观赏期45天,花型花色特异,品种推广上千万株。

  每当千头万绪的工作令她感到疲惫不堪时,每当面对无解之谜让她辗转反侧时,每当一时的挫折使她情绪低落时,她总会步入桃园,与桃树倾诉心声,向桃花寻求答案。

  花开时节丛中笑

  大地不辜负辛勤的劳动者。王力荣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树形有高大参天杨形、柱形、垂枝形、开张形、矮化形,花型有蔷薇形、铃形、菊花形、牡丹形、月季形、梅花形,花色有红、粉、白以及一朵花多种颜色的洒红龙柱,花瓣数可达200多瓣的万重红,树形、花型、花色性状实现从0到1 的突破,极大丰富了主栽品种的类型;培育品种既有休眠期短可在我国亚热带甚至热带地区种植的低需冷量品种,又有抗寒性强可在寒冷地区栽培的抗寒品种,仅在郑州实现了观赏桃花开花期从2月底3月初至4月中下旬的花期配套,还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为一产三产融合发展和农旅融合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他们的研究成果在Genome Biolog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3篇,获发明专利6件,育成新品种37个,其中获新品种权27件,国家登记品种9个、省审13个,占新发展观赏桃花的50%以上,实现了桃花满天下。

  30年不断创新,30年辛勤耕耘,30年联手奋斗,王力荣告诉记者,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靠的是果树研究所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靠的是上海天翼花桃有限公司和鄢陵东华农民合作社作为项目共同实施单位的密切合作,在新品种示范和推广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王力荣及其团队凭借科技与智慧,书写着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他们破解了“桃花灼灼”背后的科技之谜,让这绚烂之花在科技的滋养下绽放得更加耀眼夺目。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