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要全面落实“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的总要求,锻造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要贯彻落实新时期审计工作要求、适应审计工作需要、不断提升内部审计服务农商银行治理水平,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审计干部队伍,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不断推进审计工作科学发展。
以创建“学习型”团队为抓手,强化审计队伍奋进意识。审计人员需要始终保持较强的敏感性,拥有较强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及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客观而准确的研判。在实际工作中,要用学习“治心”,强筋健骨中提动能。一是注重审计人员政治素质的培养。强化党建引领,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引导其树立起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确保在审计实践中依法、客观、公正的履行审计职责。二是注重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培养。要在培训内容上创新,加大现代审计技术方法的培训力度,拓展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三是注重审计人员能力素质的培养。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审计人员积极学习先进的审计技术及方法,着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依法审计能力、科学判断能力和专业能力。
以创建“研究型”团队为抓手,强化审计队伍质效意识。以“研究型审计”为抓手,促使工作机制更为健全,调查研究更为全面,提高审计理论研究成效,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助力审计质效提升。一是注重审计人员配备质量。在审计人员的配备上,应强调专业胜任能力。二是注重审计项目全过程研究。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时,要充分开展项目调研,深入分析研讨;在审计实施中,注重研究审计调查方法、审计程序防范审计风险;在审计完成后,要做好对审计成果的深加工。三是扎实做好审计“后半篇文章”。按照上级要求,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审计发现问题整改长效机制,加快推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做实审计“后半篇文章”。
以创建“服务型”团队为抓手,强化审计队伍使命意识。积极履行审计监督的同时,注重审计服务。一是聚焦“审问题”,做好审计监督。在日常审计上,要围绕“防范风险”,着力消除监督盲区和死角,充分发挥好前哨作用;要客观反映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业绩和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要揭示影响其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隐患。二是着力“帮整改”,助力行(社)规范化管理。突出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确保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管理上“止损挽损”。三是聚焦“促发展”,护航行(社)高质量发展。关注所在行(社)工作重心和发展大局,与全行发展大局保持一致;要提高审计前瞻性,提出推动业务稳健发展的建议。
以创建“团结型”团队为抓手,强化审计队伍大局意识。以激发审计队伍活力、提高审计团队凝聚力和牢固树立审计工作大局观为着力点,积极营造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的工作关系,高效运转的工作秩序,争先进位的良好风尚。一是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培训学习安排审计经验丰富的审计业务尖兵,传授工作经验和审计方法;审计过程实行“一对一”精准辅导;每个审计项目安排“老中青”审计干部相互搭配组成审计组,充分发挥审计业务骨干“传帮带”作用。二是积极组织健康向上文体活动,增强审计队伍的向心力,营造审计文化生活氛围。
以创建“激励型”团队为抓手,强化审计队伍争先意识。在农商银行审计工作实践中,实施有效的团队激励,可以调动团队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团队凝聚力,激发团队成员的潜能,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一是营造奋斗者文化,采取内部考核激励措施,制定考核细则,根据工作量大小赋予适当的分值,把担任主审、发现重大风险隐患、提出审计建议书和风险提示书、推动全行性问题整改落实赋予较高权重的分值,考核结果作为年底评优评先的依据,不断提高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二是要优化激励机制,拓宽审计人员的晋升、交流与进退渠道,全面激发审计人员活力,为审计人员提供多层次、多维度的职业发展空间,让实干者实惠、让有为者有位、让出力者出彩。
以创建“清廉型”团队为抓手,强化审计队伍廉洁意识。以“教育为本,立制为纲,以惩为戒”入手,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监督,确保做到依法审计、廉洁审计。一是加强审计干部警示教育。审计组进驻被审计单位或审计项目进点时,农商银行“一把手”或者纪委书记要及时开展廉政谈话,及时做到廉政提醒;审计结束后适时开展廉政“回头看”。二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常态长效狠抓党风廉政建设,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严防廉洁风险,执行审计“四严禁”工作要求和“八不准”工作纪律,有效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彭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