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张百强
日前,某网红主播在直播间销售保健品违规宣传一事引发关注,而这也让人们注意到,近年来直播间的保健品已成为消费者权益受损的“重灾区”。不少老人“一边上网,一边上当”,不仅花费大量时间和钱财,也面临健康风险。
直播间里,“某三甲医院院长”“知名健康专家”现身说法,向老年人介绍起保健知识可谓头头是道,推荐起保健品更是不遗余力——直播间里售卖保健品,从专家人设到养生知识,再到产品,“含假率”居高不下。而这种现象并不在少数,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法治研究会等机构近日发布的“三品一械”(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直播带货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虚假宣传问题舆情数据高达30.5%,食品冒充保健品或药品违规宣传功效等问题比较普遍。
对于直播的商家、商品的资质审核,一些知名平台是有相关规定的,以确保商家、商品的合法合规。但一些无良商家为规避审核和监管,开始转向“隐秘的角落”,采取私域直播的形式,通过建立微信群或私聊发送直播链接,邀请特定人群观看,在“小圈子内”对中老年人进行“洗脑”式宣传。这也为审核和监管增添了难度。
直播间不是法外之地。清除直播间假专家、假冒伪劣保健品,整治直播乱象,还需为直播售卖保健品戴上“紧箍咒”。
事实上,针对保健食品等“三品一械”的广告审查,《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已有相关规定。但直播活动中很难区分“商业宣传”与“广告”。对此,笔者认为,市场监管需通过与平台开展技术协作,提升智慧化监管水平,构建多层次执法体系。针对“虚假内容”,直播平台应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建立更为专业的审核团队,构建更为完善的管理体系,持续治理低质、高危账号,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斩断假冒伪劣保健品的销售链。市场监管部门还要从非法生产、销售等环节入手,加大对违规生产企业、直播间运营者及主播的处罚力度,提升其违法成本,让无良商家无处立身,还人们一个“清朗”的直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