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付瑞清 丁光展
12月19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三门峡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市扎实推进生态修复,建设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湿地保护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53%、42%,天鹅栖息地由原来的2处增加到9处,野生鸟类从175种增加到300种左右,生物多样性居中西部前列,成功创建黄河流域唯一一家市级全域“天然氧吧城市”。
新闻发布会上,三门峡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常务副市长孙淑芬表示:“我们将坚持推进黄河战略取得新成效,实施生态环境稳定向好行动,提高水资源节约利用水平,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努力实现黄河生态改善、防灾减灾、文化传承与民生福祉的全面提升。”
全力保障黄河安澜
近年来,三门峡市牢牢抓住水沙关系调节的“牛鼻子”,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开展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整治、淤地坝建设,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200万吨。实施“四水同治”,统筹抓好支流河道清淤、岸线除险加固、河岸绿化管理等工作,河湖“四乱”问题动态清零。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制,建设潼关至三门峡河段防冲防浪工程26处、69公里,定期维护757道堤坝,有效遏制河岸坍塌。
作为黄河入豫第一站,三门峡市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在水网体系建设上,该市加快“三河(黄河、洛河、涧河)为源、四水同治、五库联调、六区受益”现代水网体系建设,全市供水能力达到4.2亿立方米。同时,坚持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市工业企业用水计量率达到100%,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公共机构和居民生活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达100%,城镇管网漏损率降低至10%,并成功入选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动重点城市。
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做好黄河大保护的同时,三门峡市将做好“新河文山农”五篇大文章、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作为工作重心。全市创新平台总数达763个,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自然资源部超纯矿物新材料产业园等创新平台实体化运行,解决了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
三门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薛蒲生介绍,该市出台12条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和“一图谱六清单”,共绘制省、市和细分产业链图谱60张,梳理重点企业196家,重点项目134个,重点事项72个,重点短板57项。
三门峡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河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灵宝市铜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入选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黄金、铜、铝等产业重点企业跻身全省28个千亿级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
此外,三门峡市把绿色化、智能化和技术改造作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连续5年、每年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对企业“三大改造”进行设备补贴,并对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智能工厂的企业进行奖励,累计为243个项目发放“三大改造”专项资金3.1亿元,调动企业技改升级的积极性。先后推动780家企业实施“三大改造”项目1363个,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应改尽改;改造设备28万余台、产线5000余条,改造后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3%以上,降低成本15%以上。
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三门峡市素有“黄河明珠、天鹅之城”的美誉。该市在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以文旅融合“1+3+4”工程为引领,加快建设文化强市。高标准推进仰韶文化产业园“七个一”精品工程,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虢国墓地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高规格举办黄河文化旅游节,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积极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建设,形成“九曲黄河湾·寻根文明源”等8条精品特色旅游线路。
三门峡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毋慧芳表示:“三门峡市依托黄河,连续举办29届黄河文化旅游节,成为黄河流域举办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以黄河为主题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同时,培育出‘横渡母亲河’‘黄河大合唱’等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依托黄河,持续举办‘白天鹅旅游季’活动,成功打造了‘冬季到三门峡看天鹅’经典文旅产品,成为黄河流域乃至我国北方冬季旅游的黄金线路。‘白天鹅旅游季’也被纳入中国冰雪精品旅游线路之中。”
依托黄河,三门峡市成功创建了一批国家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康养旅游示范基地、休闲观光园区等,树立了市场的标杆产品,发挥了很强的引流作用。
依托黄河,三门峡市串联特色景点景区43个,将博物馆、研学基地、旅游小镇、湿地公园、户外露营、观光农业连点成线、串珠成链,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绿色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