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张百强
日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以下称《指南》),提出要营造良好网络环境,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防线。
早在2005年,我国就制定了《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从游戏制作、发行的源头上加以限制,通过技术手段迫使未成年人无法长时间“待”在网上。近20年以来,防沉迷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对于防范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众多不良商家为利益铤而走险,通过租号、售号、代练等手段绕过防沉迷系统,致使防沉迷系统大有沦为“马奇诺防线”之势。
为应对这一挑战,《指南》提出了未成年人模式建设的整体方案,鼓励和支持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分发平台等,共同参与未成年人模式建设,将分散的功能集成化,将分段保护一体化,共同构建更洁净、健康、有序的青少年网络环境。
这对应用程序开发商、应用程序分发平台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发展的机遇。
挑战在于:开发出一款既让家长满意,又对孩子们有足够吸引力的应用程序并非易事,且做好这些的前提是满足《指南》的要求,如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分发平台须实现联动,提供时间管理、内容管理、权限管理等功能,同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提供差异化的使用时长、内容、功能等设置,还要方便家长指导未成年人安全使用网络等。
机遇在于:若一款让多方满意的应用软件开发成功,必将引起社会的关注,在集启蒙教育、知识科普等内容于一体,且具趣味性、娱乐性的加持下,必将成为家长们的“心头好”、孩子们的“掌中宝”,迅速抢占未成年这个一并不成熟的网络市场。
但不论是机遇,还是挑战,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在《指南》的指引下,笔者认为,首先应将移动智能终端未成年人模式推广起来,加紧制定技术标准,以方便移动应用程序及其分发平台适配其未成年人模式。其次,还需汇聚多方力量,构建保护机制,为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