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温献伟
在上海电气上海汽轮机厂,节后返岗发放开工奖励已然成为企业多年来的传统。随着蛇年春节假期的结束,职工们陆续返回工作岗位。据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开门红”奖励额度设定为每人1000元,受惠人群覆盖全厂3000多名职工。
总计高达300多万元的返岗奖励,对企业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从积极层面来说,这种奖励无疑是一种双赢之举,不仅激发了广大职工的返岗热情,保障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也充分彰显了企业情怀和温度,树立了企业发展的良好口碑和形象。
此则新闻引发不少网友点赞和叫好。不过,虽然新闻“看上去很美”,但在笔者看来,我们却应理性审慎看待。
节后返岗,精神饱满地投入新一年工作,本是顺理成章之事。可企业以如此“大手笔”激励职工返岗,乃至形成一种企业传统,细细品品咂,多少有点尴尬和苦涩之感。笔者认为,返岗奖励的深层次背后,凸显的是企业对于自身文化建设的不自信和“底气”不足。为何要发放返岗奖励?无非是担心职工的企业归属感不强、忠诚度不足,从而导致出现“用工荒”。但实际上,返岗奖励固然“治标”,但终究是在用“奖金”回避和遮掩企业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这种自我麻痹、舍本逐末的做法,决不能常态视之。
节后返岗奖励并非企业发展壮大的最优解。在肯定这种奖励积极意义的同时,企业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功夫在平时”。积极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多层次推动企业法务建设,建立健全广大职工的劳动保障制度,维护好职工各项合法权益,以此打造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这才是推行返岗奖励之余,保障企业发展壮大的治标之策和真正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