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通讯员 王曦 文/图
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科研创新团队
1月22日,北京,一场以“千万工程 筑梦田野”为主题的2024年度“三农”人物推介活动荣誉盛典隆重举行。活动推介产生10名“2024年度三农人物”、1个“2024年度三农人物致敬团队”、11名“2024年度三农人物提名者”。其中,由7名农业科技领域佼佼者组成的“科技天团”荣获“2024年度三农人物致敬团队”奖项。我国著名小麦育种家、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就是该“科技天团”中的一员。
茹振钢,这位小麦育种界的领军人物,以其卓越的科研成果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此次活动的焦点之一。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河南科技学院,茹振钢带领的小麦科研创新团队,被誉为我省小麦界的“科技天团”。团队成员多年来始终坚守在麦田一线,致力于小麦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强国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百农小麦耀黄淮
茹振钢带领的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科研创新团队守望麦田40余载,培育并推广百农64、矮抗58、百农4199等一系列小麦新品种,社会增产效益400多亿元。
百农64是我省第一个在生产中大面积亩产超千斤的小麦品种,并迅速风靡黄淮麦区,被农业农村部列为跨省区重点推广品种,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陕西、湖北等地迅速推广,最大年种植面积2000多万亩,是河南省及黄淮麦区的主导骨干品种,累计推广7600多万亩,增产效益在16亿元以上,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新品种后补助二等奖。
2005年,矮抗58这一突破性的品种问世,成功解决了小麦高产大群体易倒伏、矮秆品种易早衰、高产品种品质不优和稳定性差、稳产性与广适性难结合等种子培育的四大技术难题,在不同地方增产效果非常显著,平均亩产在1300~1400斤,比当时传统品种亩增产150~200斤,最高亩产1556.4斤,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加小麦产量300多亿斤,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被誉为“黄淮第一麦”,为河南小麦生产在遭遇特大干旱等恶劣气候的情况下实现十连增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百农4199是茹振钢带领团队,于2017年培育出的全国首个高光效小麦。该品种光合效率高,光饱和点高、补偿点低,既耐强光又耐弱光。用茹振钢的话说,百农4199就像一个爱学习的好学生,起得早、睡得晚,中午还不休息。跟普通小麦相比,百农4199穗光效提高近40%,叶光效提高10%以上,一般亩产1400~1500斤,比矮抗58亩产高200斤左右,已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2024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团队力量铸辉煌
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科研创新团队拥有涉及农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及材料工程学等专业的创新人才42名,包括6名教授、18名博士,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科研队伍。他们在小麦的形态育种、生理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方面深入研究。“现在这个团队,是一支有思想、有战斗力、有牺牲精神、有创造力的团队,是我们实现小麦育种突破的希望。”茹振钢说。
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科研创新团队成员包括:
胡铁柱,河南科技学院副校长,小麦遗传育种专家,教授,中原基础研究领军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任务1项、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项。
陈向东,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主任兼农学院副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系统调查和抢救性收集专家。主要从事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和抗病分子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省高校重点科研等项目5项。
董娜,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小麦分子遗传与育种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和河南省高校重点科研项目等7项,参加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多个项目。
李淦,正高级实验师,河南省科技创新先进个人。主要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多抗育种新材料创制与新品种培育”、农业农村部农作物品种试验、河南省农业良种联合攻关等项目12项。他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丁位华,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河南科技学院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学教研室主任。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新乡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科技学院优秀教师、文明教师等。主要从事小麦高产栽培生理及生态定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省科技攻关项目和省高校重点科研项目6项,参加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
胡喜贵,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小麦品质育种及相关基因挖掘工作。先后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河南省重大公益专项研究任务1项、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项、校级横向项目2项,先后获得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南科技学院优秀教师、文明教师等荣誉。
另外还有冯素伟、王玉泉、张金龙和金立桥等团队成员,也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他们为小麦育种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在茹振钢眼中,优秀的人才也是“中国种子芯片”,而且是“超级芯片”。
风光无限醉科研
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科研创新团队成员各有所长、各具特点,但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沉醉于教学、痴迷于科研。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又一个小麦新品种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小麦新品种百农4299在百农4199基础上精准导入了Fhb1和Fhb4抗赤霉病基因,在我省抗赤霉病组区生产试验中表现优异,2023年通过审定后,推广应用形势良好。
百农8399和百农5819作为茹振钢团队的最新成果,更是将小麦育种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这两个品种不仅继承了百农系列小麦的优良传统,更在抗性、产量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它们不仅抗冻能力强,春季耐倒春寒,还具有高光效优势,叶片厚而颜色深,光合能力强。同时,它们还表现出对纹枯病、白粉病、条锈病和叶枯病等多种病害的强抗性,有效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
近年来,茹振钢小麦育种团队依托省内外160余家优势企业,在河南、安徽、山东、江苏、陕西等地实施示范、繁育、推广一体化,“多点生产、同步供应”,建立百亩攻关田、千亩样板田、万亩高产示范基地,开展原种繁育与高产展示,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的高标准示范样板,使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得到了大面积示范推广。
茹振钢在2024年度“三农”人物推介活动中斩获殊荣,对于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科研创新团队来说,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他们深知,荣誉属于过去,未来还需更加努力。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坚守在麦田一线,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更多优质的小麦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