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文/图
专家在延津县石婆固镇南秦庄村国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观摩温室育苗及移栽情况
专家在延津县马庄乡宋庄村对花生结荚期管理进行技术指导(资料图片)
专家在延津县丰庄镇李皮寨村指导甜瓜吊蔓打叉
专家在进行小麦田间管理指导
“春节期间的雨雪降温天气,不仅完全解决了小麦干旱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病虫害的发生。”近日,在延津县帝益麦种业有限公司高产示范基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罗鹏一边听延津县宏章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这场降水对小麦生产的影响,一边仔细察看优质强筋小麦的长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作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延津县)首席专家,罗鹏在春节假期返回工作岗位的路上专门绕道延津县,在看到小麦没有冻害、长势旺盛的情况后,兴致勃勃地踏上了归程。
这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与延津县人民政府共同实施的院县共建工作的一个缩影。自2023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实施新一轮院县共建以来,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24年,院县共建主体责任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牵头,联合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花生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园艺研究所,整合院县双方育种、栽培、植保、土肥、园艺、加工等方面的技术人员,组建了跨6个学科、院县双方60余名科研与推广人员参与的科技服务团队,围绕当地小麦、花生、甜瓜等传统优势产业存在的问题,开展科技攻关与技术服务,推动延津县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演绎出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一产“优”起来】
农业高质高效谱新篇
延津县作为中原农谷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2024年,院县共建针对延津优质小麦、花生和甜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卡脖子”技术问题,整合院县双方育种、栽培、植保、土肥、加工等相关方面的技术人员组成专家服务团队,坚持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一体化发展的原则,深耕细作,在优质小麦和花生种植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优化品种结构,提升品质效益。面对市场上小麦品种繁多、良莠不齐的现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充分发挥科研优势,筛选出了郑麦136、郑麦918、郑麦139、郑麦1905等4个主推优质品种。通过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这些品种在延津县的市场份额大幅提升,品种占有率从40%提高至46.7%。其中,郑麦136更是以亩均产量1750.4斤的成绩,位列我国冬小麦高产纪录新榜单,赢得了“中国第一麦”的美誉。项目团队积极推动优质小麦订单农业生产。制定相关文件并成立中国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吸引多家粮食和食品企业入驻。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研单位参与的方式,组建优质小麦“育繁推加”联合体,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全县50万亩优质强筋小麦实现订单种植,形成稳定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7500万元以上。此举还带动246家专业种植合作社等组织发展壮大。形成了在全省可复制可推广的小麦产业发展“延津模式”,延津县因此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并创建了全国首个以优质小麦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与此同时,花生种植也取得了喜人成绩。院县共建团队建立了优质高油酸花生种植示范基地,示范推广了豫花93、豫花37等优良品种,并配套了“一保三肥”等关键技术。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花生的产量和品质,示范区化肥减施10%~15%、农药减施30%,辐射带动农户增收1200余万元。
创新种植模式,实现绿色发展。在种植模式上,院县共建团队积极探索小麦—花生周年一体化高效种植模式,实现了作物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推广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病虫害管理、统一机收、统一收购等“六统一”种植管理模式,采用订单化生产和绿色高效种植技术,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和附加值。示范区化肥、农药减施效果明显。这一绿色发展模式不仅为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为延津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紧抓特色高效,发展大棚经济。在延津县石婆固镇南秦庄村特色种养区,项目团队建立了甜瓜新品种及配套生产技术核心区300亩、示范区200亩,辐射区面积1000亩,重点示范推广绿宝、网甜168、斯维特3个新品种,以及早春大棚薄皮甜瓜高密度栽培等7项绿色栽培技术,延长了甜瓜的采摘和观光时间,增加游客量和农户收入,平均亩效益在2.5万元以上。
依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小麦、花生品种和技术优势,助力“延津小麦”入选2024年河南省“我最喜爱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延津花生”被农业农村部纳入2024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南秦庄村甜瓜基地与新乡胖东来超市结成对子,成为超市的供货基地,显著提升了种植户的收益。
【二产“强”起来】
加工产业提质增效
围绕“二产‘强’起来”的目标,院县共建工作持续深化科企合作,推动延津县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搭建合作平台,提升创新能力。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与延津县帝益麦种业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小麦资源联合鉴定”平台,共同开展小麦育种和科研工作。这一平台的建立,有效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延津县小麦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院县共建团队还积极协助企业申请建立“中原学者工作站”,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先进技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拓展产业链条,实现增值增效。在产业链延伸方面,院县共建团队以小麦和花生为主导产业,积极推动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展小麦和花生深加工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院县共建团队还加强了与粮油深加工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这些措施有效推动了延津县农产品加工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三产“亮”起来】
农旅融合绽放新光彩
在“三产‘亮’起来”方面,院县共建工作以延津县优质小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平台,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打造创意文化园,挖掘品牌内涵。以小麦为主题,延津县建设了小麦创意文化园和中小学研学基地。这些园区不仅展示了小麦的种植历史和文化内涵,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和旅游体验。游客在这里可以近距离感受小麦的生长过程,了解小麦产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通过这一平台,延津县成功打造了一张亮丽的农业文化名片,提升了“中国第一麦”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发展观光旅游,推动乡村振兴。在乡村旅游方面,延津县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自然风光,打造了一系列观光旅游项目。葡萄长廊、荷花观赏园等景点成为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还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通过农旅融合发展,延津县成功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乡村“富”起来】
特色产业引领致富路
在“乡村‘富’起来”方面,院县共建工作以“稳基础、抓特色”为原则,对延津县的乡村产业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
规划产业布局,形成“两区一带”。以南秦庄村为例,院县共建团队依托优质小麦品种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形成了粮食功能生产区;以大棚甜瓜高效种植为抓手发展了特色种养经济区;通过葡萄长廊和荷花观赏打造了观光旅游带。“两区一带”的布局不仅推动了南秦庄村的产业发展,还为村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
培育新型主体,壮大集体经济。在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上,院县共建团队积极服务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指导,帮助他们提高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还积极推广订单农业和股份制合作等新型经营方式,引导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合作社或企业,实现共同发展和增收致富。
科技下地,“津”上添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张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院县共建专家组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发展态势,分别推动小麦、花生做大做强,甜瓜做出特色。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延津县大地上徐徐展开。
阳光明媚,中原渐暖,春风又绿黄河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