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张百强
违规修改车辆额定功率、替车检验、使用OBD(车载诊断系统)作弊器……一段时间以来,生态环境部公布多批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造假案例。
机动车特别是重型货车尾气治理,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方面。作为“守门人”的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对于推动移动源污染减排、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作用不容小觑。
从公布的案例来看,机动车环检之乱,乱在篡改数据,甚至形成灰色产业链。如此鱼目混珠让一些尾气超标车辆“带病上路”,是在“抹黑”蓝天白云,弃“绿色中国”与民众健康于不顾,应当从根源上进行铲除。
平心而论,机动车排放检测机构从盈利的角度出发开展经营活动本无可厚非。但若一味地追求利益,甚至将弄虚作假当成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便是本末倒置,将职责放到赚钱之后,甚至心里只装着生意。这不仅拉低了行业的道德底线,抛弃了空气质量“守门人”的责任,而且触犯了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伪造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检验结果或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取消检验资格。
因此,作为蓝天白云的“守护者”,机动车排放检测机构应要将职责重担抗在肩,为大气污染防治出力添彩。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机动车环检造假乱象频出与检测机构增多、竞争加剧不无关系,故意“放水”成了拉客户、抢生意的一种手段。恶性竞争必然导致恶性循环。笔者认为,消除乱象还要从打击恶性竞争入手,引导机动车排放检测机构向良性竞争转变,通过提升硬件水平、检测技术、服务质量等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用优质的服务与良好的体验赢得车主的青睐。同时,针对环检造假证据固定难,执法存在跨地域、跨部门等情况,要不断提升监管技术,强化对机动车排放检测机构的监管;建立健全联合工作机制,跨部门、跨区域联动,对违规违法行为露头就打、全链条打击,让机动车排放检测机构不敢乱、不能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