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李媛媛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连接着生产和消费,关乎着民生与发展。
近日,省政府发布《河南省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从降低物流体系运行成本、降低物流资源配置成本、降低物流协同组织成本等5个方面着手,谋划16条“减负”具体措施,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提供坚实支撑。
打造物流降本增效先行区
现代物流是经济的“经脉”,那么如何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实施方案》提出,我省要降低物流体系运行成本、降低物流资源配置成本、降低物流协同组织成本、降低物流技术升级成本、降低物流企业经营成本,确保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比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打造物流降本增效先行区。
国家《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明确,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力争降低至13.5%左右。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到2027年,我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将争取降至12.5%。
“结合现代物流强省建设和枢纽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降低物流体系运行、物流资源配置、物流协同组织、物流技术升级、物流企业经营‘五大成本’,确保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比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打造物流降本增效先行区。”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为此,我省将深入实施综合货运枢纽 “134N”工程,打造一批千亩以上综合货运枢纽,推进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出海港联动发展。加快打造枢纽经济优势,做大做强临空经济、临港经济、高铁经济,力争到2027年,培育形成5个左右省级枢纽经济先行区,争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
加快优化运输结构
现代物流具有网络规模经济特征,需要打通“公转铁”“公转水”、多式联运等堵点卡点,建设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硬设施”和“软环境”。
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加快发展多式联运,能够有效发挥综合运输的组合效益和整体效能,是交通物流降本增效提质的重要抓手。去年,我省交通运输系统就提出要锚定“2025年全省公路货物周转量占比较2022年下降10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的比率降至13%”目标,着力补短板、提品质、促融合、增动能,构建四港联动体系、建设大通道大枢纽、推动运输结构调整、推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张占仓表示,近年来,国家一直提倡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以大幅降低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任务,是我省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
此次《实施方案》提出,我省将加快优化运输结构。一方面,编制全省高铁物流发展规划,高标准推进郑州航空港高铁物流园区建设;另一方面,加快实施内河航运 “11246”工程,加强与沿海港口联系合作,打造一批内外贸精品航线。
在此基础上,我省将全力推动大宗散货和中长距离运输 “公转铁” “公转水”,争取到2027年,铁路、水路货运周转量较2024年分别增长5.7%、10%左右。
推动物流数智化发展
随着现代物流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深度融合的物流新模式不断涌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连接更加高效和紧密。
在医药行业,物流数智化让物流信息的全程追溯和防伪保真成为可能,保障药品及时、准确配送,降低了医药行业物流成本;在农业产业方面,物流数智化将显著减少农产品流通中的中转次数和等待时间,使新鲜农产品能够更快从田间地头直达消费者餐桌。除此之外,在能源、零售等诸多行业,数智化物流不断塑造新的应用场景,助力了新质生产力发展。
推动物流数智化发展是重要抓手。《实施方案》也给出了明确的“施工图”:加强5G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底层战略技术应用研发、重要物流装备研发、智慧物流系统化集成创新,发展“人工智能+现代物流”;鼓励发展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相结合的物流新模式;推广无人车、船、机、仓以及无人装卸等技术装备,完善智能快递箱、冷链智能自提柜、智能充换电站等设施;推进物流设施设备智能化升级,提升物流枢纽和物流园区智慧化水平,争创国家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
此次《实施方案》还从投融资政策、仓储物流用地以及税收政策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帮助物流企业降低经营成本。
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各方扎实推进《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更加方便快捷和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将助力全省经济‘筋骨’更加强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