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

2025-02-21 19:46:37   来源:河南经济报

  ■赵国喜

  小时候,正月十五的晚上,家家户户的窗台、房门、灶台、粮囤等处都会放上两盏自制的灯,名曰“灯盏”。

  点“灯盏”是农家过元宵节祭神的一种形式,意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制作灯盏很简单。在物资相对匮乏的三十年前,灯盏多用萝卜制作,之后,改为面粉蒸制。

  面粉蒸制灯盏非常简单。条件好的家庭,会用白面制作成直径五厘米的圆馍,中间凹进去,用以盛油,还要用一根小木棒,裹上棉花,撵成捻儿,插入圆馍中间,捻儿慢慢浸上油,等待上灯时分再点燃。

  家庭条件稍微差一点的,会用杂面蒸制灯盏。家庭条件特别差的,还会用泥巴制作灯盏。正月十五点灯盏是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

  灯盏,形态各异,最简单的就是在灯盏的外围制成花边。手巧的会制作成青蛙、鸭子、小鸡、刺猬等形状。

  儿时的我,最爱的是帮母亲揉面,之后,拿着小剪刀在圆馍的周围剪成刺猬的模样,再用红辣椒点缀成眼睛,自认为栩栩如生,却总被姐弟嘲笑。等灯盏出了锅,刺猬就会面目全非,姐姐戏称我做的刺猬灯盏是“四不像”。

  正月十五下午,我是最忙的人。找小木棒做灯芯,找棉花做灯捻,往灯盏里添油,点燃灯盏,守护灯盏防被盗……

  在正月十五晚上,放了鞭炮,吃了饺子,就开始点灯盏了。“刺啦”一声划着火柴,小火苗随着寒风左右摇摆,发出哔哔剥剥的响声。“灯盏一亮,院子里亮堂起来,今后的日子就会红红火火、吉祥如意。”母亲说。

  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灯儿”是老家的习俗。正月十五晚上,父母会让出嫁的女儿带着新出生的孩子,回娘家“看灯儿”。女儿还带上灯油,当灯油基本耗尽时,女儿为灯盏添油,意欲娘家烟火不断。

  老家有偷灯盏的习俗,灯盏放在大门口后,要有人专门看管,不能让别人家的小孩子偷走,万一被主人看到,偷到灯盏的孩子马上吹灭火苗,猛咬一口,主人才不会讨回。老家人说,吃了偷来的灯盏能得到神明庇佑,能消灾解难。

  夜深了,看着随风忽闪忽闪的灯盏火苗,仿佛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灯盏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浓浓亲情和温暖,灯盏也是父母为我们燃起的一盏永不熄灭的心灯。

  “灯盏点在正月十五的夜里,照亮的,是每一个人新一年要走的路。”这是我记在笔记本上的话。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