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赵国喜 通讯员 胡云峰
眼下,正是草莓的采摘季节,在中牟县姚家镇小胡村,“夫妻档”新农人胡玉杰、王玉桃,正在采摘自然成熟的草莓。绿莹莹的草莓叶下面,鲜艳的草莓如同晶莹透亮的红玛瑙铺满田埂两旁,忙碌中的胡玉杰摘了两颗硕大的草莓递给游客:“快尝尝,酸甜可口,肉质紧实多汁,多吃几颗也不上火。”
“草莓个头大、果型好,闻起来好香啊!”“看着红彤彤的草莓,尝一口酸味适中,有香甜的果香味儿直达味蕾。”游客一边品尝草莓,一边尽享采摘乐趣。
胡玉杰今年63岁,他和妻子王玉桃,养育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今年他们家一共管理了12个草莓大棚。
“近三年的收入,粗略估计,超过百万元应该没有问题。”胡玉杰一脸笑容。
小胡村的土质以沙质土壤为主,前些年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拱棚西瓜、早熟西瓜、反季节蔬菜种植业,多数村民靠特色种植过上了好日子。
2013年,胡玉杰看到女儿婆家种植的草莓效益不错。他想,闺女家是附近的前赵村,与小胡村相距不过十几里地,土壤一样,气候相宜,人家一个草莓大棚一年收入三四万元,自己也有能力靠种植草莓挣钱。
“起初,我也得过‘技术恐慌症’,但是,有闺女一家人的支持,技术有人管,销路不发愁,第一年,3个草莓棚收入六七万元。
一发不可收拾的胡玉杰和“甜蜜”攀上亲、结上缘了。草莓大棚一年比一年种得多,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大棚种植草莓挣钱是真的,但也很累。”王玉桃说,“春节前后,每天早上运到村口出售的草莓,都是深夜两三点钟,戴着头灯采摘的,一是保证新鲜,二是赶时间,卖个好价钱。”
“一个草莓大棚采摘一轮,需要两三个小时,一直弯腰采摘,腰酸背痛。”胡玉杰看着藤间已经成熟的草莓苦笑着说,“甜蜜都是辛苦换来的。”
“为什么你们种的草莓比城市超市里的甜呢?”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农家肥是增加草莓甜度的制胜法宝。假如只用化肥,草莓涩中带酸、果型差、颜色暗淡。现在,我种植的草莓全部使用发酵过的鸡粪,我们和一些养鸡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了小胡村及周边村庄的鸡粪营销经纪人。”
“草莓的销售旺季马上就要过去了,过几天,就要拔掉草莓苗,开始移栽早熟西瓜。”王玉桃说,“西瓜苗的藤已经长出来了,再不移栽,就耽误‘五一’上市了。”
看着一垄垄草莓长势正旺,红彤彤的草莓“躲藏”在绿叶中,有点可惜了。“可以说草莓是四季果,从国庆节持续到来年的6月份,春节过后,草莓价格下滑,再往后效益更差,所以,必须及时腾茬,才能使土地利益最大化。”胡玉杰说。
胡玉杰的儿子胡明伟观察完几座早熟西瓜大棚的生长情况,来到草莓大棚里,准备将父母采摘的草莓运到村口的收购处。
胡明伟说:“村里几个年轻人正在草莓大棚里做直播呢!粉丝数量嗖嗖往上涨,开播两个小时,能卖几百斤,真羡慕人。”
“今年早熟西瓜成熟时,我也尝试开直播。”胡玉杰听了儿子的话,“我相信只要别人能做到的,我们通过努力也一定能办到。”
“开直播的都是美女和帅小伙,你老家伙了,谁愿意看你呀?”
“我是甜蜜‘掌门人’。我开直播,是为了让更多的外地人走进草莓大棚,体验采摘的乐趣、感受田园风光,带动乡村旅游,提振乡村新活力,来尝尝吃一次就难忘的小胡村草莓和凉甜可口的早熟西瓜。”
“我爹开直播,卖的水果一定‘老好吃’。”儿子打趣道。
笑了,大家会心地笑了。爽朗的笑声在草莓大棚里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