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马连华
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升20元和22元,惠及351.8万困难群众;实现1000所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转型,逐步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把流动儿童纳入关爱保护范围,推动儿童福利机构“开门办院”……3月7日,记者从2025年河南省民政工作会议上获悉,2025年我省民生保障再升级,将“一老一小”等民生议题纳入重点工作。
推进社会救助“提标扩面”
今年,我省将推进社会救助“提标扩面”,城乡低保标准每人每月将分别再提高至少52元、56元,让现有服务对象得到更好保障,也让更多困难群众得到救助。
“推动困难群众‘应保尽保’,通过‘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加大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低保、特困等保障范围。”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余广庆表示,今年是脱贫攻坚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我省要进一步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推动社会救助由“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拓展,确保过渡期结束后民生底线能够持续兜牢。
在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的同时,我省将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从今年1月份开始,将散居和集中供养孤儿最低养育标准每人每月分别提高124元和117元,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每人每月分别提高6.5元和12元,各地要按照新标准抓好落实。
养老服务全面升级
去年,我省首次将老年助餐服务纳入省重点民生实事,建成8367个老年助餐场所,覆盖了超过全省40%的城镇社区和10%的行政村。
截至2024年年底,我省已有679个乡镇敬老院完成转型。转型后的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在院容、管理、人员待遇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在其辐射带动下,很多农村老年人不仅能在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享受全日托养、日间照料等服务,还能居家享受助餐、清洁、助浴、精神慰藉、健康管理等上门服务。
今年,我省将重点抓好养老服务“3+3+3+N”的工作部署,即要健全县乡村三级设施网络,贯通居家社区机构三类服务形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机制,强化要素保障。
将流动儿童纳入关爱保护范围
记者了解到,在儿童福利方面,我省在履行好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兜底保障职责的同时,将强化留守儿童监护支持,加强流动儿童权益保护,在3月底前完成首次摸排,加快建立数据台账,保障好流动儿童在流入地享受教育、医疗等服务的权益。我省还将推动儿童福利机构“开门办院”,逐步实现社会化服务转型,为有需求的困境儿童提供临时照护、康复特教、心理疏导等服务。
在残疾人福利方面,今年我省将再增加1.7万张农村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床位,为更多残疾人家庭解决照护难题;推进省辖市精神卫生福利机构“补空白”,年底前实现全覆盖。同时,还将扩大社区康复服务供给,深入实施“精康融合行动”,建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长效管理机制,年内实现在80%以上的县(市、区)开展社区康复服务,登记康复对象接受规范服务率达到60%以上;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