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张百强
种子作为农业“芯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有媒体报道称,部分地区植物新品种侵权屡禁不绝,“套牌”“白皮包”“掺混”等侵权手段“花样翻新”,严重扰乱了种业市场经营秩序。
种子虽小,关系重大。一粒假冒侵权种子流入市场,就如“蝴蝶扇动了翅膀”,将带来多方面的危害。众所周知,一个新品种的诞生,或许要耗费研究人员十几甚至几十年的智慧与心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侵权却是件“轻松事”,用非法手段很轻易地窃取他人的科研成果,为自己牟利。这种行为不仅给权利人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更会让专心搞科研、培育新品种的企业与个人寒心,挫伤了种业单位和企业的原始创新积极性。一旦农业“芯片”这条战线失守,人们手中的饭碗还能端稳吗?
同时,农民以低价购买了“白皮包”种子,看似是占了便宜,实则是吃了大亏。假冒的种子,质量谁来保障?种子一旦出现问题,“丰收的希望”就将变成“无奈的叹息”,带来的只会是粮食减产的现实风险和农民的经济损失。
种子侵权为何屡禁不止?答案在于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薄弱环节,全链条护“芯”体系存在“断点”。其中,发现难、取证难、打击难等问题亟待解决。侵权行为的日益隐蔽,使打击种业侵权乱象面临巨大挑战,而合力打击难,也影响了部分地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效。
种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种子问题一次次被提及,并明确提出要“打赢种业翻身之仗”,对种源“卡脖子”的技术展开攻关。
事关国人饭碗,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刻不容缓,需持续加力。首先,构建全链条防范打击格局,在加强跨区域跨部门联动执法、联查联办的同时,将侵权记录与种子经营许可证年审挂钩,杜绝合法企业私下干侵权事的行为,扭转种业侵权行为发现难、取证难、打击难的态势。其次,健全种子产销全流程监管体系,加强对种子生产企业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流程监管,并实现种子的追本溯源,从而让假冒侵权种子无容身之地。再者,应进一步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并做好普法工作,营造人人参与、共治共享的良好护“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