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呼吸的摄像头”亮相郑州老旧社区 AI“入驻”加速社区“智变”

2025-04-03 10:29:52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许丽娟

  4月1日清晨6时30分,郑州市金水区沙口路上的早餐铺内升起热气,65岁的刘福玲拎着油条穿过楼院,头顶的摄像头随着她的脚步缓缓转动。刘福玲家住金水区南阳新村街道辖内一个老旧社区,过去两年间社区新增400多个摄像头,平均每栋楼配备6个“电子眼”,编织出一张覆盖公共区域、单元门禁、消防通道的智能安防网。有了“电子眼”的守护,南阳新村街道的社会治安环境稳定,群众安全感满满,但关于摄像头侵犯隐私的投诉却有所增加。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

  老旧社区有了“智能天眼”

  “以前家家户户装防盗网,整栋楼像个铁笼子,现在拆了铁栅栏,换成了‘电子保安’。”在南阳新村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小王打开智慧管理平台,调出实时监控画面:某小区12号楼前的AI摄像头正对堆积的纸箱发出消防警报,8号楼电梯内的智能感知系统及时制止住户电动车入梯……

  这份改变来之不易。2022年启动改造时,该街道曾遭遇居民强烈反对。“我家的防盗网花了3000元,凭什么要拆?”在改造动员会上,居民赵国强拍着桌子质问。为此,南阳新村街道组织召开20多场协商会,邀请安防专家演示技术方案:公共区域摄像头由街道统一安装,单元门禁采用“人脸+刷卡”双模式,家庭自装设备需报备角度。最终,1900多户居民中83%的人签字同意拆除防盗网。

  该社区片区民警张警官介绍,现在辖区高空抛物溯源率达100%。他记得去年冬天的一次出警:独居老人马奶奶突发心肌梗死,AI系统识别其长时间倒地后自动报警,为抢救赢得了黄金时间。“过去靠邻里守望,现在多了双‘电子眼’,我们真的很安心。”马奶奶的儿子特意送来锦旗表达谢意。

  隐私边界的拉锯战

  并非所有居民都赞同这场变革。走访中,记者见到了正在和小区物业交涉的周女士。她指着安装在对面楼栋、用于监控高空抛物的摄像头,情绪激动地说:“这个角度能拍到我家的客厅,侵犯个人隐私。”物业小管家拿出新施行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向她解释,摄像头角度合规,但周女士仍坚持物业给她家加装遮光帘:“谁知道后台有没有人偷看。”

  更深层的担忧来自数据安全。在协商会上,居民马龙抛出尖锐问题:“人脸信息存于街道的服务器内,万一被黑客攻击怎么办?”该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小刘回应:所有数据经加密后直连金水区政务云平台,并启用“双因素认证”机制,“我们做过压力测试,系统每秒可拦截2万次非法访问”。

  “智慧”与“温度”并存

  如何让冷科技更有温度?南阳新村街道摸索出了经验。在辖区某街角小游园,记者见到了被称为“会呼吸的摄像头”的智能灯柱:当检测到老人摔倒时自动播报语音提示,儿童靠近危险区域会触发卡通警报音。“我们故意设计成小熊猫的造型,孩子们都叫它‘保安叔叔’。”小刘告诉记者,该设备采用“无感采集”技术,只分析行为模式而不留存影像,居民很欢迎。

  南阳新村街道还创新“积分兑换”机制,化解隐私争议。居民参与摄像头方位监督、参加数据安全培训均可累积积分,用于兑换物业费减免等优惠。“去年用5000积分换成台了智能门锁,现在出门再也不怕忘带钥匙了。”居民侯东翠告诉记者。

  “南阳新村街道的实践验证了‘梯度治理’的可能性。”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李光泉建议,政府应积极推广“技术+制度”双保障模式:一方面,采用“边缘计算”技术,实现数据本地化处理;另一方面,建立《社区影像资料调用规范》,明确物业、派出所监督权限,让居民有安全感的同时,有更多的幸福感。

  夜幕降临,南阳新村街道的摄像头亮起柔和的蓝光,广场舞队伍在“电子眼”的守护下翩然起舞。墙上“智理而非管制,共建方能心安”的标语道出了从治理到“智”理的核心逻辑。正如李光泉所言:“当摄像头学会‘礼貌注视’,数据流动有了‘透明管道’,老旧社区才能真正在数字时代重生。”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