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靳李君
近期,有大量网友发帖称遭遇招聘骗局,他们大多是收到假冒HR的陌生短信,继而被邀请入职试岗。为了获取一个可能的机会,相当一部分应聘者会按照指令参与各类调研、测试,并在步步诱导下损失上万元,甚至背上贷款。
时值“金三银四”求职季,招聘骗局也随之“活跃”起来。冒充上市公司、国企,用高薪诱惑求职者试岗,再一步步诱导求职者陷入其所设计的“杀猪盘”,成为一种新的骗术。这类骗术虽不高明,却总能精准拿捏求职者急于就业的心理,特别是大公司带薪试岗的邀请,迷惑性更强。
此前,就有不少上市公司不得不出面发文,提醒大家警惕冒名招聘诈骗。可为何还是有人屡屡中招?这源于求职者在面对“馅饼”时,少了几分清醒。
求职心切,是很多人容易掉进陷阱的主要原因。在就业压力下,不少人急于找到工作,一旦看到高薪、轻松的岗位,便失去了应有的判断力,不假思索地投身其中。再加上骗子善于利用人们的心理,打着大公司的旗号,许下各种诱人承诺,让求职者难以抗拒。
想要避免掉进招聘陷阱,求职者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别对“馅饼”轻易上头。凡事多验证,对于那些来路不明的招聘信息,不要盲目相信,要通过使用天眼查等工具核验工商信息,也可以登录公司官网、官方招聘平台等正规渠道核实信息的真假。比如,看到“国企内部岗位,交钱就能进”这样的信息,就该立刻警惕,正规国企招聘有严格流程,绝不可能有这种操作。
当然,打击招聘诈骗不能只靠求职者自身。面对不断升级的招聘骗局,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惩处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招聘平台也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对招聘信息的审核,从源头上减少虚假信息的发布。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让招聘市场更加规范,让求职者安心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