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张百强
近年来,手机预约、上门服务的“网约护士”在多地出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多样化健康需求增加,居家护理服务成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和行动不便患者的刚需。
“一键上门”,护理人员便可为居家患者或老人完成换药、打针、采血等服务,解决了他们与家人的急难愁盼,让其安心在家休养。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约3500万失能老年人,占全体老年人的11.6%。据测算,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800万左右,“网约护士”能够更好地满足这部分人群的健康需求。这项服务整合了线上线下资源,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专业护理触手可及,既能有助于满足特殊群体的医疗需求,也有助于适度分流医院就诊患者,缓解就医难题。同时,也为医疗机构和护士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谓一举多得。
但是,在“网约护士”推广过程中,一个个问题犹如一道道关卡,阻碍了这项暖心服务的发展。如存在医疗纠纷等隐患,部分护士群体负担较重等。但在笔者看来,首要突破的是行业标准关。就目前“网约护士”发展的情况而言,行业标准的缺乏,导致了风险的抬升。对于患者与护理人员来说,在没有相应医疗条件与监控设施的情况下,若出现突发事件或产生医疗纠纷,双方的利益均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同时,收费标准的不统一,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网约护士”的推广。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就会让患者与家属无法用“标准化”的眼光来衡量所享受的服务是否“物有所值”。在这种“左右为难”的情绪影响下,“网约护士”便成了很多人眼中的美好,却又不敢轻易尝试。
如何让“网约护士”叫好又叫座?笔者看来,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明确“网约护士”的收费标准,并探索将上门护理服务费用纳入医保,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可以尝试将上门护理纳入医养结合工作,促进养中有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联动,组建高效协作的上门服务团队,提升服务质量。此外,还可以采取技术手段提升安全性,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