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温献伟
近日,河北省三河市城管部门以“市政府城市规划要求”为由,要求辖区内店铺招牌不得使用红、蓝、黑三色。让人不解的是,当地城管在责令商户更换招牌时,并没有出示文件,而只是“先行一步”的口头通知,并特别强调,“靠大路口的所有门头都不让用红色的”。
无辜店头,又上热搜。这些年来,不少地方都上演过类似的荒唐事,也都给出了千奇百怪的理由。尽管据报道,不少地方更换店头,城市管理部门没有收费,初衷也是为了提升城市形象。但一个核心问题是,事件为何都毫无例外地走向一个结果:几乎所有的店家都不买账。
设置什么颜色的店头,是商家的权利和自由。根据商业特点与行规,一些店头的颜色和招牌具有很强的辨识性,乃至商业文化传承性。如果城市管理部门的“手”伸得过长,非要在店头颜色上设定“规定动作”,就难免让人反感。正如某地强制要求“黑白配”,就有评论区的网友担心:这让婚纱婚庆店如何是好?
城市的繁华,一定程度上需要色彩的调和。店头作为商业生态的外化,原本就应该五彩斑斓。鳞次栉比的街头店面,就是窥视和彰显城市风格与个性的载体。如今,一些地方店面统一脸谱化,千人一面,不仅是对商业个性的抹杀,也凸显了当地城管部门行政作风的粗暴和草率。
城市管理部门并非研究美学之所在,更不应以一己之喜好,强制统一大众的审美,如此出力不讨好,当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