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赛晓涛 通讯员 丁园蓉
在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静脉产业园内,一辆辆印有“餐厨垃圾专用”标识的绿色运输车正穿梭于大街小巷,每天有近50吨餐厨垃圾通过全封闭运输车,沿着9条智慧化收运专线,被送往国内领先的餐厨垃圾处理厂。经过预处理、厌氧发酵等22道工序后,这些餐饮废弃物转化为沼气能源和生物柴油原料,实现从“舌尖隐患”到“绿色能源”的蝶变。这标志着濮阳市在全国率先构建起覆盖收运、处置、监管全链条的餐厨垃圾科学治理体系,为城市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创新模式 打造闭环治理新样本
濮阳市以创建“无废城市”为契机,创新建立“资源化利用、智能化收运、法治化监管”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投资8600万元建成的日处理200吨餐厨垃圾资源化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预处理+三相分离+厌氧消化”工艺,使95%的餐厨垃圾转化为可利用资源。截至目前,已累计处理2万余吨餐厨垃圾,产出沼气超百万立方米,提取生物油脂600余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
濮阳市濮新市政运营有限公司负责人程俊玲表示,在收运环节,公司运用智慧化手段破解传统难题。通过建立3711家餐饮单位电子档案,创新划分18个责任片区,配置6台智能称重运输车,实施早中晚三时段弹性收运。收运车辆配备GPS定位和车载监控系统,实现“轨迹可查、重量可溯、过程可控”。数据显示,自今年2月份餐厨垃圾专项整治以来,日均收运量达46.7吨,收运覆盖率提升至93%。
科技赋能 构筑食安防护网
记者在该公司预处理车间看到,智能化设备正对餐厨垃圾进行精细分选。通过大物质分拣机、精分制浆系统等设备,混杂的餐厨垃圾被精准分离为有机质、废弃油脂等成分。其中,三相离心机以每分钟3200转的速度将物料分离成粗油脂、有机渣和水相,油脂纯度达98%以上,成为生物柴油的优质原料。
“我们构建了从源头到终端的全过程科技防控体系。”餐厨垃圾资源化项目负责人介绍,处理厂配套建设了国内领先的“两级AO+MBR膜”污水处理系统和生物除臭装置,确保废水废气达标排放。
在治理方面,濮阳市城市管理局建立“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形成执法支队、环卫部门、处置企业、餐饮单位、市民群众共治格局。创新实施“三色管理”制度,对3498家签约单位实行绿黄红分级动态监管。今年以来,该局开展联合执法行动23次,查处非法收运案件17起,餐厨垃圾规范收运率提升至85%。
在宣传引导方面,该局针对餐饮企业开展“送政策上门”行动,累计发放告知书4000余份,建立“红黑榜”公示制度,倒逼主体责任落实。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等8所学校率先实现餐厨垃圾“零混装”,成为示范样板。
生态经济双赢 树立循环经济标杆
该治理体系带来的生态红利持续释放。经测算,餐厨垃圾资源化项目年均可替代标准煤1500吨,减少填埋用地30亩。产生的沼气可满足处理厂30%的能源需求,提取的废弃油脂经深加工后,可生产生物柴油约500吨,相当于节约石油资源1200吨。污水处理系统使COD排放浓度降至50mg/L以下,优于国家排放标准。
经济效益同样显著。通过“收运处置一体化”模式,濮阳市每年可节省财政支出约300万元。建立的餐厨垃圾处理费征收机制,实现了项目运营收支平衡,带动了环保装备制造、生物能源等关联产业发展,预计可形成年产值过亿元的绿色产业链。
在濮阳市餐厨垃圾处理厂的观景平台上,昔日令人掩鼻的餐饮废弃物,正通过银色管道变身为清洁能源。这场“舌尖保卫战”的胜利,源于科学治理的顶层设计、技术创新的持续突破和全民参与的治理智慧。当最后一家夜市摊点签约收运,当第一吨生物柴油注入油罐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城市管理水平的跃升,更是一个资源循环型社会的美好图景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