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赛晓涛 通讯员 武模尧 王传帅
编者按:
中原沃野,春潮正涌。作为“中原粮仓”,河南在端牢“中国饭碗”的征程中始终挺起硬脊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在农业强国建设中,积极展现河南作为。为此,本报特以系列报道的形式,调派记者深入田间地头、科研院所、产业园区……记录中原儿女“农”墨重彩书写新时代答卷,探寻传统农区向现代农业强省跃升的转型密码,以此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河南实践样本。
春满中原,果香四溢。在黄河畔的台前县,片片梨花白胜雪、灼灼桃花似锦霞,一幅喜人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台前县以特色林果业为笔,以“美丽经济”为墨,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绘就了金色、火红、粉彩交织的致富新图景。清水河乡的晚秋黄梨、打渔陈镇的樱桃小镇、吴坝镇的桃李芬芳,不仅让昔日的黄土地变身“花果山”,更以产业融合之姿,激活了乡村旅游、拓宽了增收渠道,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晚秋黄梨铺就金色致富路
4月11日,记者走进清水河乡,千亩梨园正值花期,团团簇簇的洁白花朵缀满枝头,如云似雪。村民王再芬穿梭在自家4.5亩梨园中,脸上洋溢着期待:“今年梨花开得旺,秋天准是个丰收年!”自2014年引进“中华梨王”晚秋黄梨以来,这片土地经历了从传统农耕到特色种植的华丽转身。
清水河乡党委书记马兆军表示,通过“特色种植”的发展理念,清水河乡将晚秋黄梨打造为富民支柱产业。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20亩扩展至1260亩,形成西郭庄、和平张庄、油坊赵村等六大种植基地,带动300余户群众参与。亩均年增收6000元的“黄金效益”,让梨树成了村民眼中的“摇钱树”。
产业振兴的背后是多重保障。技术培训覆盖全产业链,170个就业岗位优先向脱贫人口倾斜,合作社统一种植标准、统一品牌销售。
樱桃小镇绽放“火红经济”
四月樱桃花开,打渔陈镇田庄村3000余亩樱桃园迎来盛景。果园内,果农党安宪正为600多棵樱桃树疏花:“五月中旬鲜果上市,最高能卖80元一斤!”从2009年50亩试种起步,这片金堤河畔的沃土已崛起为豫北最大的樱桃产业集群,连片种植超4000亩,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
打渔陈镇党委书记赵宪生介绍说,田庄村的“火红奇迹”源于三把“金钥匙”:科技赋能——引进早大果、美早等5大优质品种,建设温室玻璃大棚缩短成熟期,实现错峰上市;全链融合——构建种植、育苗、电商配送、深加工一体化体系,7万株樱桃苗年供周边县市;联农带农——创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通过金融贷款担保、技术“传帮带”,带动21户贫困群众稳定增收,500余名务工者年均收入超8500元。 打渔陈镇党委政府的“组合拳”更添发展动能:硬化园区道路15公里,安装200万伏高压变压器3台,打造樱桃诗词文化墙、地标建筑,连续七年举办樱桃文化节,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随着冷链物流体系和“樱桃小镇”品牌的完善,这颗“红宝石”正从黄河岸边闪耀全国。
桃李芬芳书写文旅新篇章
“三月赏桃花,五月摘油桃,四季品文化”在吴坝镇朱庄村,一幅农文旅融合的“桃李画卷”引人入胜。依托S101国道与黄河浮桥的交通优势,这个传统村落以油桃产业为核,以秀才文化为魂,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桃李小镇”。
硕果油桃种植合作社的成立,标志着产业振兴进入快车道。台前县政府副县长、吴坝镇党委书记刘燕南介绍,通过“党员示范园区+农户”模式,朱庄村将油桃种植面积扩展至千亩,亩产效益达万元。每年举办的桃花节、油桃采摘节,吸引数万游客体验“春日赏花、夏日摘果”的田园乐趣,带动农家乐、民宿经济蓬勃发展。“油桃园一日游”线路串联秀才古碑、文化园林广场,让游客在果香中触摸四百年的耕读传承。
镇干部坦言:“我们卖的不只是油桃,更是‘看得见黄河、记得住乡愁’的生活体验。”如今,朱庄村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油桃远销北上广深,传统村落焕发出“生态+文化+产业”的复合活力。
台前县的特色林果产业,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更蕴藏着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
台前县委书记孙庆伟表示:“我们将持续擦亮‘一镇一品’特色招牌,以林果产业为支点,撬动乡村旅游、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关联业态,让黄河岸畔的‘美丽经济’绽放更绚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