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族”再就业 开启别样“第二春”

2025-04-17 10:14:03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冯瑞苹

  近年来,郑州“银发族”就业热潮正悄然兴起。退休后的老人纷纷走出家门,再度投身职场,以独特方式续写人生篇章,这股潮流背后蕴含着社会变迁的诸多密码。

  “银发族”就业 规模初显

  清晨,61岁的徐文玲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自己负责的宿舍楼,认真地在一楼大厅的提示板上写着失物招领。“退休前,我是一名小学教师,现在子女都在郑州工作,我在家闲得无聊,就来高校当了宿管员。”徐文玲笑着说。

  在郑州,像徐文玲这样,60岁以上仍坚守工作岗位的老人正日益增多。目前,郑州市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23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66.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7.9%,且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约3%的速度递增。

  在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内,65岁的退休高级工程师王建国每周三天到企业担任技术顾问,“带徒弟比上班时还忙”成为他的新常态,“我喜欢这种充实的生活,就当锻炼身体了。”王建国坦言,“感觉自己越活越年轻了。”

  “前程无忧”招聘网站数据显示,46.7%的老年人为寻求个人和社会价值重返职场,19%希望发挥一技之长,34.3%则为补贴家用、提升消费水准。种种迹象表明,越来越多的老人不仅有再就业的强烈意愿,更具备相应能力,郑州“银发族”就业规模初显,且潜力巨大。

  多元驱动 奔赴职场

  郑州“银发族”就业的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元的驱动因素。

  在二七区某劳务市场,63岁的赵志刚正急切地寻找夜间保安工作。他的退休金仅1800元,儿子刚买了房,手头并不宽裕,“每天多挣80元,孙子的奶粉钱就有了着落。”赵志刚无奈地说。

  调查显示,58%的受访者表示“需要补贴家用”,经济压力仍是郑州“银发族”就业的重要原因。

  然而,当下“银发族”就业的原因早已突破单一经济束缚。在郑州市金水区某画室,66岁的艺术学教授孙梅拒绝了民办高校的高薪邀请,选择留在画室义务教孩子们画画,“每天能给十多个小朋友进行指导,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千金难买。”孙梅很满意目前的状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洁指出,郑州“银发族”就业存在明显代际差异:60~65岁群体中,43%的人追求社会价值实现;70岁以上则仍有72%以经济需求为主。

  此外,郑州市金水区推出的“时间银行”试点,三个月就吸引1200名低龄老人注册,低龄老人通过照顾高龄长者累积服务时长,可兑换未来照护服务或生活用品,这种互助模式让“银发族”找到了新的价值所在。

  破局谋变 探索新途

  尽管“银发族”就业需求旺盛,但他们仍面临诸多困境。在郑州市金水区某招聘会上,65岁的李师傅连续被五家企业拒绝后感慨:“我身子骨硬朗,也有工作经验,就因为年龄大,连个机会都不给。”“年龄超标”是企业给出的统一答复。

  调查显示,76%的企业在招聘基层岗位时明确设置60岁年龄上限,不过郑州也在积极探索破局之策。2022年起,郑州逐步建立了“银龄人才库”,将2.3万名具有专业技术的退休人员纳入政府推荐名单,企业聘用可享受税收优惠;郑州市惠济区打造的“15分钟银发就业圈”,整合辖区商超、物业、养老机构等资源,开发出适老化岗位清单。郑东新区试点“代际协作”模式,高能物理研究中心退休科研人员与青年团队协作推进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工程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银发族’就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郑州工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负责人苏颂认为,“企业应转变观念,根据‘银发族’特点开发更多合适岗位;社会要营造尊重‘银发族’就业的氛围,让‘银发族’能安心工作。‘银发族’就业不仅能缓解社会养老压力,还能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在郑州,“银发族”就业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