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吉娜
在区域竞争日益转向“软实力”较量的新阶段,平顶山市湛河区以信用体系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制度创新、场景拓展、修复赋能三大链条的系统性重构,打造出“信用筑基—信用惠企—信用重生”的全周期治理闭环。
制度链:筑牢信用治理“四梁八柱”
进入信用湛河网站,即可看到实时更新的全区市场主体信用画像,湛河区依托“一网、三库、一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了各类信用信息的全面、高效汇聚。截至目前,已累计归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确认等各类信用信息700多万条,为信用评价和信用监管提供数据支撑。
制度创新同步向纵深推进。湛河区相继出台《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实施方案》《关于建立信用承诺制度的通知》等制度,推动农业农村、税务、市场监管、卫生、金融、教育等部门形成差异化监管。
根据各部门对信用分级管理的具体要求,差异化监管在文旅、纳税、安全生产、劳动监察、水利建设、交通运输、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教育教学等多个领域得以应用,并嵌入日常监管机制。“信用等级直接关系监管强度,倒逼企业强化合规意识。”湛河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宋高许表示,制度实施后企业自主修复失信行为比例明显提升。
场景链:让诚信成为“可变现资产”
在行政服务大厅信用窗口,诚信企业代表张先生正在办理项目备案。“材料齐全及时办结,比普通流程快两天。”张先生说。这得益于湛河区探索的8大“信易+”场景,涵盖审批、社保、医疗、用工等领域。湛河区将信用评价深度融入行政审批全流程,通过为信用良好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推行“免申即享”等举措,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办事成本。
破解“中小微”融资难有突破性进展。通过“需求摸排—企业申报—银行对接”模式,湛河区建立融资需求双清单机制,将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时推荐给银行机构,实现银企精准对接,确保信贷资金能够以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的方式,流入小微企业,成功打通金融惠企利民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已走访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其他经营主体超1万家,三类市场主体中共有5000多家获得贷款,首贷、续贷金额累计10余亿元。
修复链:构建企业信用“康复体系”
针对失信主体“纠错无门”痛点,湛河区创新建立信用修复“三阶工作法”。在交通运输领域高频失信行为专项治理中,工作人员发现某运输公司因超限运输被列入失信名单后,主动指导企业进行信用修复:第一阶段向企业发送《信用修复操作指引》,明确修复条件、所需材料、审核时限等基本内容;第二阶段指定专员协助准备修复所需材料,解决修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第三阶段跟踪回访确保修复效果及后续市场主体诚信经营情况。“从申请到修复完成,区发展改革委营商环境和社会信用建设中心工作人员全程协助,我们公司成功保住投标资格。”该公司负责人感慨道。
当前,湛河区正不断拓展更多领域的“信易+”应用。“我们要让信用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真正激活市场内生动力。”湛河区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徐光亚说。随着信用建设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这座被称为“鹰城后花园”的新型城区,正书写着营商环境优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