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付瑞清
4月21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获悉,《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实施保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5月1日正式实施,为全国内陆型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探索提供了“河南方案”。
作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河南自贸试验区历经8年发展,已形成615项创新成果,其中25项全国推广。
破界赋能:构建多元主体创新生态圈
8年来,省商务厅会同相关部门、三个片区和航空港区,围绕监管服务、多式联运服务、政务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等领域,持续改革探索,国务院通过的总体方案明确的160项试点任务全部完成。同时,我省于2023年又推出了2.0版方案,47项重点任务42项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形成615项创新成果,25项在全国推广,跨境电商、多式联运、商事制度改革等领域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军表示:“省自贸办会同省委改革办从创新成果中优选发布了六批共101项最佳实践案例,在全省推广,放大自贸红利。总体看,自贸试验区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
在郑州航空港区,部分跨境电商企业尝到了联合创新的甜头。
首创“通关模式智选菜单”,根据货物类别、口岸、运输方式不同,从多种通关物流组合模式中选择最优方案,企业通关时效提升20%,获海关总署备案认可。
创新TIR跨境公路运输全程监管模式,建成全国第三个集结中心和除北京之外第二个TIR证签发点,线路发展到9国19条,6项业务全国首例,业务规模全国第一。
首创跨境电商敏感货物(如含锂电池)空运全链条安全管控模式,货物快检快验快放,2024年郑州机场跨境电商空运出境货量增长1.5倍。
…………
这种“企业出题、政府解题”的创新机制,正是《办法》鼓励的跨领域协作典范。
激励创新:建立三级九类评价体系
为破解“创新动力不足”难题,《办法》构建起立体化激励体系。创新成果按推广层级、实施效果、社会影响划分三个等级。
被党中央、国务院肯定,或者入选国务院批准推广的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以及商务部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的,评为一类;被国家相关部门在全国推广的,评为二类;入选河南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的,评为三类。
省商务厅自贸区制度创新处处长张峰说:“《办法》明确了制度创新的保障主体及其职责,解决了谁来保障、怎么保障的问题。”
在机制保障方面,《办法》明确,对跨部门跨区域重大集成性制度创新,省自贸办可以提请省政府统筹推动。在资金保障方面,省政府及郑州、开封、洛阳市政府和航空港区管委会将制度创新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在人才保障方面,突出人才培养和专家作用,成立制度创新专家组,定期开展创新能力提升培训,组织相关人员赴先进地区学习交流等,围绕行政审批和监管、金融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多式联运、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促进制度创新。
保障升级:打造四维支撑体系
《办法》构建起“机制+资金+人才+技术”的全要素保障网络。
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审批服务等,形成351项创新成果。郑州片区“国有建设用地出让考古前置改革”,自然资源部、国家文物局发文推广。开封片区“简化项目审批服务流程”,入选国务院办公厅典型经验。洛阳片区“三评一审专利运营模式”,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优秀案例。
跨境结算便利化、融资多元化、期货市场国际化,形成95项创新成果。开展银行外汇展业全流程改革,跨部门采集涉企数据,优质企业外汇结算“秒申请、分钟办”。
同时,创新铁路运输单证金融服务,银行将铁路运输单证作为本外币结算可接受的凭证之一,400多家外贸企业结汇147亿元。郑州商品交易所PTA期货等7个特定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成为聚酯产业链国际贸易定价的重要参考。
制度创新有效激发了经营主体活力,促进了开放型经济发展。
数据显示,目前河南自贸试验区累计入驻企业15.3万家,是设立前的5.7倍。2024年进出口866.6亿元、增长72.3%,占全省10.6%;实际使用外资1.5亿美元,占全省33%;税收421亿元、增长5.5%,占全省8%。2025年一季度进出口209.1亿、增长23.2%。
随着《办法》的实施,河南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将形成“主体激活—创新涌现—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这片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正用制度创新的“源头活水”浇灌出高质量发展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