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温献伟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山里来的土”鸡蛋、“0添加西”梅、“只有水盐和面粉,其他没了”调味品、“零蔗糖”冰激凌、“安踏断码”鞋、“120W”充电器……引号里的文字并非商品特质,而是商品的名称。生活中,这些玩弄“文字游戏”的商标并不少见。(4月24日《法治日报》)
买家没有卖家精。在商业交易之中,卖家吃透的是买家的消费心理。买卖两讫,只要符合市场规则,无可厚非。然而,类似近年来出现的玩弄“文字游戏”的商标,暴露的则是卖家的黑心算计。这样的“文字游戏”不仅严重欺骗、误导消费者,而且破坏来之不易的良好电商生态。
平心而论,这些商标的确具有很好的“创意”,只是商家的“小聪明”用错了地方。我国商标法明确禁止商品名称具有欺骗性、误导性。“挂羊头卖狗肉”的商标,或许能够为商家带来些许的利益,但从长远看,不仅难以立足市场,还将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
“挂羊头卖狗肉”的商标很容易辨识。针对这种乱象,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此类商标的审核力度,同时可以运用大数据、AI等,在海量的商标中快速锁定、直接拦截。作为消费者,遭遇此类商标侵权,应积极维权举报,相关部门对商家进行经济和信用双重惩戒,让商家为自己的“小聪明”付出应有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