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泄露需制度技术双防

2025-05-08 10:19:05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靳李君

  近日,山东孕妇刘丽(化名)刚在当地一家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做完产检,就收到某月子中心加“好友”的申请。电话、住址、怀孕周数……各种隐私信息对方了如指掌。刘丽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从明星病历外泄到普通患者就诊记录被贩卖,医疗信息泄露俨然形成一条成熟的黑色产业链。

  医疗信息泄露不仅侵犯了个人隐私权,更可能引发诈骗、骚扰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要遏制这一乱象,必须从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入手,强化法律监管机制,并提升技术防护能力。

  尽管我国已于2021年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但在医疗领域的执行仍存在短板。法律条文虽然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本原则和违法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取证难、追责难,许多案件最终不了了之。违法成本低、收益高,使得一些机构或个人铤而走险。因此,必须进一步细化法律条款,明确医疗信息泄露的惩罚标准,提高违法成本,确保法律真正发挥震慑作用。同时,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泄露事件进行及时调查和处罚,避免因执法滞后导致问题蔓延。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许多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较弱,容易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医疗行业已成为数据泄露的重灾区。据奇安信威胁情报中心监测,2023年医疗行业泄露数据达9亿条。因此,优化信息保密技术同样重要。医疗信息一般只涉及医院、第三方检测机构、保险公司等环节,未来,可以引入区块链技术,推动建立全流程监管体系,对医疗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和使用进行全程监督。这不仅可以确保数据调取和使用的可追溯性,也可以避免因权责不清导致出现监管盲区。

  个人信息保护不仅关乎个体权益,也关乎社会信任体系的构建。医疗信息因其高度敏感性,一旦泄露,可能对个人生活造成长期困扰。因此,只有从法律、监管、技术等层面协同发力,形成严密的保护网络,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医疗信息泄露的乱象,还公众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