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张百强
“五一”假期,各个景区纷纷亮出“绝招”,以最佳状态招待八方来客。
5月3日,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的地坑院民俗文化园开启了“人从众”模式,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汇聚于此,欣赏这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这里,有着“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的独特景观,有着剪纸、澄泥砚、陕州锣鼓书等非遗展演,古老而新奇的感受不禁让人们感叹连连。
喧闹中,一阵锣鼓声吸引了众多游客的驻足。“仰韶文化曙光现,大禹治水开山川。黄帝铸鼎龙飞天,周召分陕在陕塬……”伴随着铿锵有力的开场锣鼓,陕州锣鼓书传承人秦仙绸声情并茂的表演赢得游客的阵阵掌声。
“能用古老的方式演绎陕州的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陕州、喜欢陕州,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面对来自不同省份的游客,秦仙绸激动地说。
据秦仙绸描述,“五一”期间,她和同事每天有七八场演出,“看到院内和院外两层的观众,听着阵阵热烈的掌声,心中都是满足感。”
陕州锣鼓书是一种古老的说唱艺术,集“敲、说、唱”于一体,早期以锣鼓等进行伴奏,后逐渐加上弦乐器,主要为四股弦,又被称为“四股弦书”。“陕州锣鼓书的特点是声调高昂,一声声唱词犹如从演唱者口中‘吼’出。”年逾六旬的秦仙绸表示,“虽然假期演出场次比较多,但只要能为观众唱,我满身都是劲儿。”
曾经,秦仙绸也为陕州锣鼓书的传承发愁,而随着陕州地坑院的走红,大量游客来此聆听陕州锣鼓书。如今,陕州锣鼓书已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的“架子鼓”和“爵士乐”,演奏剧目也从传统演变成流行,有唱出陕州特色美食的《陕州十碗席》,更有传颂当地历史文化和当下美好生活的《在陕之州》。这种历史悠久的说唱艺术,以地坑院为平台,影响力越来越大。
“五一”假期,众多像秦仙绸这样的艺人,放弃了休息和与家人的团聚,活跃在各地,为景区添彩,为游客增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