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田埂上的“飞行员”

2025-05-08 15:02:27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冯瑞苹

  立夏时节,平原新区的田野里麦浪轻涌。随着“嗡”的一声旋翼轰鸣,新农人李超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掠过田埂,白色雾状农药均匀地洒向麦田。这个曾经在田间帮父亲背药桶的农家子弟,如今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无人机飞防“行家”。

  “小时候最心疼父亲背着药桶在烈日下打药,衣服被汗水和农药浸透,一干就是一整天。”回忆起儿时场景,李超眼中满是感慨。出生在农资经营家庭的他,从小在田间地头长大,深知传统农业生产的艰辛,也在心里暗暗埋下改变现状的种子。

  201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超接触到无人机飞防技术。“过去人工打药,100亩地至少需要5个人干3~4天,而无人机3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并且能精准控制药量,按照设定航线均匀喷洒,既节省农药,又提高效率。”李超说,“当时觉得这是个改变传统农业的好办法,就自费报名参加了小型无人机操控员培训。”经过学习,他熟练掌握了无人机驾驶技术,顺利考取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和植保无人机系统操作手合格证。

  学成归来的李超购置了第一架植保无人机,准备大干一场,却遭遇了重重阻力。“有人说无人机飞得快、喷药少,肯定不如人工;有人怀疑我是骗子,就是想赚乡亲们的钱。”面对质疑,李超没有辩解,而是在自家承包的麦田进行飞防作业演示。

  乡亲们看到飞防后的小麦长势良好,产量不减反增,逐渐放下心来,订单开始源源不断地找上门。

  如今,李超的无人机飞防队伍不断壮大。“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我想把附近从事农资经营的年轻人联合起来,让大家都掌握这项技术。”他动员大家去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最新的农业技术和市场动态。

  从田间奔跑的少年,到操控无人机的新农人,李超用科技为传统农业插上“翅膀”,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田埂“飞行员”正在崛起。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