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温献伟
近日,玉米蛋挞在网络上爆火,但因其一个50元的价格遭到消费者的吐槽,这一现象引发社会关注。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引流平台的不断提升与丰富,近年来,不少企业都热衷打造网红产品。在“流量为王”的所谓市场风向引领下,一些企业极尽“玩概念、玩噱头”之能事,将成本不高的产品包装成为“高大上”的网红产品。而这些价格畸高的产品,最终也成为一个个“价格刺客”,深深割裂着消费者与市场的良性互动。
不妨剥下火爆网络的玉米蛋挞的伪装。据报道,业内人士指出,从价格成本来说,即使制作玉米蛋挞的原料再高档,一个玉米蛋挞的成本也不过10元左右。从制作工艺而言,所谓“手工现烤”说辞,也不过只是流水线工程。因此,在笔者看来,玉米蛋挞之类的网红产品,之所以能够火爆出圈,无非是抓住了特定人群的消费心理,特别是年轻群体的猎奇和跟风心理,通过网络经济和引流平台的推波助澜,千方百计地“吸眼球、博出位”,直至“竖子成名”。纵观这些年来的不少网络产品,无一不是如此套路。
餐饮食品界有一句话说得好:“宁可一人吃万次,不愿万人吃一次。”企业打造网红产品无可厚非,但唯“流量”马首是瞻,急功近利地充当“价格刺客”,吃相未免太难看。细想一下,层出不穷的网红产品,除了喧闹一时,沉寂消隐之外,又有多少生命力顽强地走到了今天?打造网红产品,唯有将品质放在营销首位,将价格放在合理区间,才有望变“流量”为“留量”,让“网红”成为“长红”,在市场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