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示范区:勇立潮头 奏响开放招商激昂战歌

2025-05-13 10:25:02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谷太磊 通讯员 原中伟 吕健平

  5月9日,济源示范区召开高质量开放招商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济源篇章筑牢坚实根基。

  过去4个月,济源示范区积极投身2025全球豫商大会、2025年第十九届王屋山旅游节等省市级重要经贸活动,成果斐然,共成功签约项目53个。截至当下,28个项目已火热开工,8个项目顺利入库。近期重点跟踪的42个招商引资项目中,22个已初步具备签约条件。

  2025年,济源开放招商目标明确:全年矢志推动进出口总额突破470亿元,同比增长3%;力促新注册外资企业达3家以上,实际利用外资1150万美元;确保实际到位省外资金按可比口径增长3%;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高质量项目不少于100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高质量项目不少于80个。目标如灯塔,指引前行方向。为出色完成今年开放招商任务,济源示范区将围绕四个方面持续发力。

  构建招商新格局 凝聚奋进合力

  济源将紧密围绕河南省“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战略布局,全方位推动开放招商体系优化、方式创新以及能力提升。完善招商工作体系,树立全区招商“一盘棋”的宏大理念,以全局视野推动开放招商与全省战略同频共振。

  各区直部门将遵循“管行业就要管产业、管产业就要管招商”的原则,全力做好招商引资的协调服务保障工作;各开发区、镇、街道将强化招商引资主阵地、主平台、主引擎功能,切实履行招商引资主体责任;各区属国有企业和重点企业将充分发挥自身行业产业优势,坚持“以企招商”“以商招商”。通过各方协同,构建起全区“1+3+16+N”的招商体系,凝聚起内外协同、上下联动的强大招商合力。

  聚焦重点产业链 大力培育链群

  招商引资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必须牢固树立“围绕产业抓招商,建好项目育产业”的招商理念。

  济源将进一步深化产业链招商,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能源化工等主导产业,全面深入开展延链、补链、扩链、强链招商行动,全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加快未来产业布局。依托现有科研机构、创新平台、龙头企业,勇毅抢滩人工智能、低空产业、人形机器人、生命健康、氢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积极引育场景应用与科技创新等新质生产力项目,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此外,还将拓展高端服务业。大力发展直播经济、赛事经济、首发经济、网红经济等新业态,积极引育一批知名酒店、特色餐饮、非遗美食、高端商贸等项目;主动对接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等头部企业,精心打造高端产业服务支撑体系,提升产业发展层级。

  拓宽招商渠道 创新方法求突破

  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时代背景下,济源强化以企招商。依托本地龙头企业的强大吸引力,推动配套项目落地生根,同时鼓励企业增资扩产,形成“二次招商”的良好效应,不断壮大产业集群规模。

  深化科技招商。济源大力推广“企业+科技+产业”的招商创新模式,积极共建产学研基地,全力招引重大科技项目,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科技动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济源还结合示范区重要节庆和“济源企业家日”等活动,广泛“请进来”各方宾朋,不断扩大济源“朋友圈”,显著增强城市美誉度和吸引力,营造良好投资氛围。

  健全服务机制 强化保障提质效

  项目引进来,更要落得下、发展好,这才是关键所在。

  优化招商政策,济源印发出台《济源示范区推动开放招商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及时发布“济源投资机会清单”,完善招商项目谋划库、项目储备库、项目签约库、项目开工库等信息,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济源特别强化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见效的评价权重,新增入库、升规、实际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等评价内容,实现对招商引资项目全流程、全周期的精细化管理和服务。

  强化要素支撑,济源大力推行“标准地”供应和标准化厂房建设,全力保障项目“拿地即开工”;严格环评准入门槛,坚决严禁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入驻,守护绿色发展底线。

  提升服务效能,济源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积极推广营商环境“码上服务”信息化平台,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

  招商引资,乃济源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更是落实“愚公移山创新篇、四高四先做示范”发展目标和“1+4+N”工作布局的核心抓手。济源示范区将以“拼”的精神、“抢”的劲头、“实”的作风,以项目之“进”夯实发展之“基”,奋力夺取招商引资新胜利,为“愚公移山创新篇,四高四先做示范”作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