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李媛媛
文旅业,一头连着国之大者,一头连着万家烟火。随着消费需求持续升级,文旅产业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
今年,“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等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推动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那么,我省文旅如何抓住新机遇再次出圈?近日,在第九个中国品牌日当天,一场关于河南文旅品牌的交流会在郑州举行。省内知名景区、旅行社、酒店负责人,以及文旅投资、开发、管理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共话文旅品牌创新发展。
品牌赋能 让“热流量”转为“常流量”
品牌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的追求,是供给侧和需求侧升级的方向,是企业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在“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建设引领下,我省文旅产业快速发展,一些知名文旅文创品牌频频“出圈”,为拉动内需提振消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旅品牌的打造,不仅让更多城市和小众景点成为游客的新选择,同时也折射出我省消费市场的活力与潜力。
在河南省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广新看来,河南这片土地承载着“五千年不断代”的文化基因,如何让“老家河南”从历史深处走向世界舞台?也许答案就在于品牌化重塑。
“品牌建设不是独奏曲,而是交响乐。”郭广新表示,期望能够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河南文旅品牌与文创企业、媒体深度合作,以文化创意激活文旅品牌动能,凝聚品牌合力,奏响河南文旅品牌的“黄河大合唱”。
河南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文化资源丰富,但同时文旅产业发展存在投入不足、融合度欠缺、创意人才优势不足等短板。
如何破局?河南省人民政府原参事、河南文化产业智库专家组组长郑泰森认为文旅品牌创新要做好“大融合”。“就是要与城市更新融合,培育一批特色历史文化休闲街区;与新商业融合,建设一批时尚休闲街区;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融合,以科技手段提升文旅产品的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和吸引力;与和美乡村建设融合,培育休闲乡村新品牌。”郑泰森说。
塑造品牌 要深挖城市特色价值
短期的流量热点犹如昙花一现,难以长久维系。对于品牌而言,构建一套系统化的策略才是发展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河南新发展文旅集团通过新锐的品牌定位、大型品牌事件营销和多元化创新传播举措,打造了多个“现象级”产品,如依托郑州地标“大玉米”“双子塔”、郑州东站等策划事件营销和品牌活动——城市水上演艺项目“如意龙湖”等。
在河南新发展文旅集团品牌总监宋幸然看来,塑造城市品牌,首先要精准明确核心定位,深度挖掘城市的特色价值。在此基础上,精心打造特色项目并进行广泛传播,同时不断改良营商环境,提高食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沉浸式体验。
对于如何以创新“玩法”吸引年轻游客,宋幸然认为,“年轻化”不等于一味迎合年轻人,而应该洞察年轻人价值观,比如个性表达、环保意识、社交参与感等。比如,李宁通过“国潮”转型,将中国传统元素与街头潮流结合,其实是在强化品牌文化内核;故宫文创以创新语言和创意产品活化历史,也不是单纯地使用网络流行语。
同时,随着游客们的“体验感”需求与日俱增,如何让游客需求从“走出去”到“参与进来”也是值得思考的课题。
在巩义文旅集团运营经理孔维啸看来,要以文化破圈为矛、以体验留人为盾。“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每个景区都有独特的历史沉淀,而现在的游客早已不满足于听历史、看历史。单纯的‘讲故事’游览模式市场需求将越来越少。作为景区,发展方向应该从给游客‘讲好历史故事’转变为让游客‘参与历史故事’。”孔维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