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温献伟
“山寨”食品,这个听起来有些年头的字眼,最近再次走进公众视野。据媒体报道,曾经以农村市场为主要根据地的“山寨”食品,如今借助网购、外卖及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延伸至线上平台,出现“搭车”售卖等现象。
食品安全无小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提出“四个最严”重大要求,强力护航食品安全工作向好而行。这其中,“山寨”食品问题经过严厉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
“山寨”食品惯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如今,“山寨”食品转战线上,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但问题是,“山寨”食品如此轻而易举“登堂入室”的背后,暴露的却是监管的层层失守。古语说:“上医治未病。”倘若监管部门能够事前做好研判,压实主体责任,下好“先手棋”,打好“提前仗”,必能扎紧制度篱笆、把好监管关口,最大限度地“御敌”于网络之外。
“山寨”食品在网络平台上“粉墨登场”,这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新情况、新特点。“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严厉整治线上“山寨”食品,需要监管部门和相关平台紧紧抓住问题的“七寸”:一是“山寨”食品惯于“傍名牌”;二是“山寨”食品私下“搭车”售卖。这是“山寨”食品兴风作浪的两大套路。因此,破解这些套路,不仅需要监管部门和相关平台定期发布消费警示与提醒,持续增强消费者防范意识和维权意识。同时,监管部门和相关平台还要进行全链条综合治理,加大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力度,尤其是积极开展源头治理,提升“山寨”食品的违规违法成本,持续挤压“山寨”食品的生存空间,让“山寨”食品无隙可钻、无所遁形。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4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部署专项整治行动,其中一项就是向线上线下销售“山寨”食品“亮剑”。期盼各地监管部门能够以此次专项整治行动为契机,群策群力,重拳出击,以雷霆万钧之势,打一场漂亮的“山寨”食品歼灭战,更好地捍卫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