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农:从“候鸟”到“扎根者”的进化之路

2025-05-22 10:54:43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赵国喜

  长居郑州的市民,还记得在多年前,那一辆辆满载西瓜的拖拉机,穿梭于大街小巷,用清甜的滋味慰藉着酷暑中的人们。如今,这熟悉的镜头渐次稀少。取而代之的是汽车拉着西瓜进城售卖、电商“云端推介”、水果超市竞卖等新模式。这让城市交通秩序井然,街道更洁净,市民购买更便捷,同时鼓起了瓜农的钱袋子。

  “咔咔”声消失了,怀念蹲在树荫下吃瓜的情景

  “卖瓜啦,开封的沙瓤瓜,不用化肥和农药,甜到你的心窝里……”时针拨回到多年前。郑州的街边巷口,或是老旧居民区附近,瓜农守着堆满翠绿西瓜的摊儿,洪亮而又带着几分羞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拖拉机带着拖斗,用荆条编的围栏里面,堆满了绿皮红瓤的西瓜,恰似翠叶裹着玛瑙,散发着浓郁的生机。瓜农古铜色的脸庞绽放着憨厚的笑容,操着乡音的吆喝声爽朗而亲切。骑着自行车的市民纷纷驻足,挑选中意的西瓜。

  当看见有人挑选西瓜时,瓜农会贴心地递上小马扎:“不急,您慢慢挑,自家地里种的无籽西瓜,甜得很!”

  成交之后,瓜农熟练地称重、报价,接着便是刀起瓜分的“咔咔”声,鲜红的瓜肉在阳光下闪耀,汁水顺着刀刃滑落,沁人心脾的香甜瞬间弥漫开来,那是夏日独有的芬芳。大家捧着切好的瓜块,或蹲在路边,或带回家中,一阵猛造后,只觉浑身舒畅,仿佛所有的疲惫都被这清甜化解。

  “当年,立夏之后,街边巷尾便成了瓜农的‘战场’。那些皮肤黝黑、脊背弯曲的农民,开着装满西瓜的拖拉机,为燥热的城市送来清凉。”曾是郑州市西瓜销售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西瓜办”)成员的李建军说。2005年5月,西瓜办出台省会西瓜有序销售工作意见,明确从当年起禁止农用瓜车进入郑州市区,并协调郑州附近农村西瓜进城,为瓜农提供销售指导。

  “此后的几年,瓜农进城卖瓜更规范了。郑州附近的瓜农将种植结构调整,由露地西瓜改种大棚西瓜,西瓜个头小了、甜度增加了,在地头就能卖上不错的价钱。”李建军说。

  “嘀嘀”付款声中,水果超市占领了瓜农的“根据地”

  “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两年,开拖拉机到郑州市区卖瓜的瓜农越来越少了。”郑州市金水区和昌悦澜小区居民李东说。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瓜农赖以栖身的“根据地”越来越少呢?

  “商超、水果超市等现代化的销售场所星罗棋布,它们以整洁的环境、丰富的品类和规范的运营,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市民无须再与瓜农‘面对面’交流,只需轻轻扫码,便能带走心仪的西瓜。”李建军说。

  “郑州市区的水果超市很多,一条街上,少则一家,多则三五家。”来自新疆乌鲁木齐市的陈艳霞在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的一家水果超市,看着琳琅满目的水果,感慨地说:“这里不但有国内各地的新鲜水果,来自东南亚地区的榴莲价格也非常合理。”

  市民选好水果,在收银处,手机扣向POS机,“嘀嘀”声响,完成支付。商业业态的升级迭代冲击着传统售卖模式。商超、水果超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门店能提供种类多样的水果,并有“品质保证”“源头直采”的良好口碑。市民出于对购物体验和食品安全的考量,纷纷选择在水果超市选购水果。

  “卖西瓜的拖拉机减少了,不仅是街头风景的褪色,更是城市与乡村之间无形纽带的松弛。每当夏日来临,看着空荡荡的街道,耳边不再回荡瓜农熟悉的吆喝声,心中总会涌起一丝失落感。这不仅是对一种消暑方式的怀念,更是对往昔岁月里人与人之间真诚相连、生活节奏悠然自得的美好向往。”李东十分怀念曾经蹲在路边吃西瓜的场景。

  “云端”喊话,来一场充满温度的“社会共创”

  “通过线上直播,每天销售量达5万斤左右。”5月12日,中牟县韩寺镇徐庄村村民徐二朋面对中央电视台的镜头,肯定了直播带货的效果。

  韩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欢表示:“韩寺镇西瓜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们通过‘村党支部+合作社+村民+电商’的模式,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品牌化经营。”

  在抖音平台,该县多位电商主播正在推介小吊瓜。许多网友留言表示,支持乡村振兴,从帮扶瓜农开始。这种情感共鸣,让直播卖瓜超越商业行为,成为一场充满温度的“社会共创”。

  前一日,眼看大棚里的小吊瓜进入大量采摘期,中牟县姚家镇小胡村村民胡玉杰一点儿都不着急,这要放在前些年,他早就开着拖拉机,到郑州城区卖瓜了。

  “凌晨摘瓜、半夜装车,开着拖拉机到郑州卖瓜,这是前些年的事情了。”胡玉杰算了一笔账:进城卖瓜一个人不行,最少要两个人,太辛苦了。一般,一辆拖拉机装4000斤西瓜,两天时间能卖完就不错了,遇到下雨天,时间更长,价格也不一定很高。除去人工和时间成本,在地头卖掉和去郑州市区卖,收入差不多。

  “我们县被誉为‘中国西瓜之乡’,西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因为缺少区位优势,西瓜价格左摇右摆,郑州的西瓜价格比在地头售卖要多几毛钱。 ”在郑州市花园路与宏康路交叉口,开着小卡车卖瓜的夏邑县瓜农坦言,“现在一些年轻人,通过直播卖瓜,效果很明显,明年我也要学年轻人直播卖瓜,就不用开车到郑州卖瓜了。”

  从进城卖瓜到“云端推介”,直播卖瓜的“破圈”之路,是农业拥抱数字化的生动缩影。

  无论是进城卖瓜的“逐梦人”,还是地头卖瓜的“守田人”,或是“云端”卖瓜的“直播人”,他们送给市民的是城市记忆和甜蜜生活,在这个财富分配多元化的时代,市场给予的是新兴的营销模式。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