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曹永飞 通讯员 魏蓝
近年来,鹤壁市淇滨区以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口袋公园”建设,越来越多的小型公共开放空间、闲置地被打造成环境优美的“口袋公园”,实现了“出门见绿、移步进园、处处有景”的美好生活愿景。
精准规划优布局 激活城市“边角料”
随着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该区秉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通过规划建绿、拆违建绿、留白增绿,积极探索城市绿化建设新路径。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口袋公园”、小微绿地40余个,城区绿地率提升至46.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9平方米,全面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这些“口袋公园”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一抹绿色,更成了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社交的好去处。
在“口袋公园”建设过程中,该区坚持精准谋划,统筹抓好规划布局。一方面,充分利用城市闲置地、裸露土地、道路节点、道路转角等空间,采取见缝插绿、空地补绿、破硬增绿、拆旧添绿等方式,合理布局建设“口袋公园”。在植物配置上,注重植物多样性,优先选用乡土植物,构建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另一方面,注重文化融入,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将其巧妙融入“口袋公园”设计。在原有绿化基础上,通过增设文化景观、更新苗木、补植花卉及彩叶植物等方式,对老旧绿地进行适老适幼化改造。改造后的公园不仅提升了文化品位,也增强了市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匠心建设塑品质 打造“一园一特色”
精致建设、匠心打造是该区“口袋公园”建设的鲜明特色。根据每个“口袋公园”的场地条件,科学规划交通流线,营造出空间尺度适宜、公共设施配套齐全的城市景观。同时,积极推行“公园+”模式,将公园建设与公厕、体育健身、无障碍设施等便民服务有机融合,打造“公园+淇河书屋”“公园+科普教育”“公园+中水湿地”“公园+体育健身”等特色项目。
如今,华夏游园、海棠园、樱花园、怡乐园等40余个“一园一特色”的街头游园,已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确保工程质量,该区还明确了责任主体,加强了与相关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精细管护保长效 守护绿色“微空间”
精细管护是巩固提升该区“口袋公园”建设成效、确保其长效运行的关键。为实现长效运行目标,该区着力健全管理制度体系,修订完善管理办法及相关规章制度,强化巡查督查机制,构建常态化、多层级管理架构。通过组建专业管护队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有效提升管护人员的技能水平。在日常管护方面,建立长效养护机制,对绿化植被、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实施全方位精细化管理。在绿化养护方面,通过实施定期修剪、及时补植和科学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不断提升园林绿化品质。在设施维护方面,将步道、护栏、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的日常检修纳入监督考核体系,建立标准化维护台账,确保破损设施及时发现、及时更换。在环境卫生管理方面,配备专职保洁人员,科学设置垃圾桶,根据人流高峰动态调整垃圾清运频次,确保公园环境整洁有序。
下一步,该区将持续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增设适老化设施及儿童活动区,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绿地空间。同时,深化“公园+”模式,推动“口袋公园”与社区生活圈、商业服务、文化体验等多元功能有机融合,让小小“口袋”装满民生幸福,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生态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