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张百强
从阿胶奶茶、罗汉果拿铁等饮品到茯苓桂花发糕、枸杞原浆面包等糕点,再到当归牛肉、黄精烧青笋等药膳……近年来,中药餐饮成为消费市场的宠儿,在年轻群体中风靡起来。然而,在中药餐饮火热“出圈”的同时,如何平衡好传统与创新、兼顾专业性和适配度,从一时的“网红”现象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长红”产业,仍然需要一些“冷思考”。
近年来,中医药养生的理念逐渐成为大众的共同意识。面对亚健康这一问题,在“一切为了健康”信念的激励下,众多年轻人将目光投向中医药,以寻求健康的“最优解”。在此形势下,餐饮界刮起了一股“万物皆可配中药”的养生风潮,传统中药材大胆跨界,成为奶茶、咖啡、面包配料里的新宠,“圈粉”大批年轻消费者,更在社交媒体上掀起“打卡”热潮。
“中药+餐饮”的兴起,是“药食同源”的具象化,为健康养生市场带来了新活力,且折射出年轻群体对中式养生理念的接纳度显著提升。《2024新健康消费生活趋势报告》显示,“90后”人群是“轻健康管理”的主力军。2023年,由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发起的《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显示,在18岁至35岁的年轻人消费榜单排名中,保健养生位列第三位。从这些数据来看,中药餐饮的市场潜力巨大。
但我们也要看到,在这股“万物皆可配中药”的风潮下,食品安全问题需要更为重视。现实中,一些商家为了增加所售食品的“功效”而大胆“尝新”,违规添加药食同源目录以外的中药材,或是贪图方便,直接添加炮制加工过的中药饮片等药品物质,如阿胶膏、西洋参片等,不仅无法达到养生效果,更难以保证其安全性。中医辩证法讲究“一人一方”,能否让中医药为人们的健康发挥最大的效应?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加强市场监管是首要任务。
在当下中药餐饮缺乏针对性强的行业管理办法的环境下,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行业标准,让中药餐饮行业在“框架”中有序发展。同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探索细化监管方式方法,形成监管合力,避免因职能交叉出现监管盲区,让中药餐饮行业沿着“正轨”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