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西斯达城市森林学校高二四班 李锦霖
在西方,人们将土地看得很重要,如“human”这个单词,意思是人类,而“hum”正是组成这个单词的词根,有泥土的意思。
而在中国,一抔黄土,承载着文明的密码;万里疆域,滋养着民族的精魂。从上古先民在黄河岸边播撒粟种,到现代中国在广袤大地上续写华章,这片土地始终以沉默而坚韧的姿态,见证着文明的发展历程,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当我们俯身触摸这片土地的肌理,触摸到的不仅是沙砾与尘埃,更是五千年文明沉淀的精神图腾。
土是踏实与稳定品质的代名词。在历史的长河里,人类社会历经了王朝的兴衰更迭,世界政局的纷繁改变,但唯一不变的,是我们踩在脚下的土地。它无论外界如何改变,下雨为泥,日晒为土,都不会抱怨环境的恶劣,只要在合适的环境中,就会孕育出生命,小到微生物,大到一棵棵参天大树与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土的这种博大的胸怀和品质同样适用于我们自身。
土是万物之本源。提到“出淤泥而不染”,人们大多只会从其中品味到莲花之美,而不知如果没有泥土的滋养,莲花又怎会生长到冲破泥土来绽放自己的程度呢?又如《悯农》中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人们能从中体会到农民耕种的辛苦,可是,如果没有土地来承载这些庄稼,任由农民再怎么努力都无法让一家人吃饱饭。所以,土地是伟大的,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从农业文明开始,农民的命运就和土地息息相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土也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灵魂,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块土地,更是国家的主权。一个国家如果不珍惜自己的土地就等同于视国家命运为草芥。在战国时期,韩国国君一味地向秦国割城让地,今日割一城,明日让一地,以此讨好秦国,最终落得个国灭地结局。这也告诉我们土地对于一个国家是极其重要的。
在近代,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国土沦丧、主权丧失。孱弱的中国并没有引起帝国主义的怜悯,而是更加激起各帝国主义国家的贪婪,变本加厉地瓜分中国。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更丧心病狂,妄想占领整个中国。面对侵略,一批批爱国志士前仆后继,以寸土不让之气概捍卫了国土完整,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20多年土地革命的基本经验,是一个正确的土地纲领,体现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对确保取得最终胜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近代中国革命史就是一部土地革命史,全国各解放区围绕土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人民在祖国的大好河山建起了工厂、房屋、水利工程,为人民服务。
新时代的沃野上,土地精神正焕发新的生机。林州人民在太行绝壁上开凿的“人工天河”,让“土能生金”的古谚有了现代注解;塞罕坝人用三代青春染绿的荒原,演绎着“寸土必珍”的生态觉醒。在贵州“天眼”凝视的苍穹之下,在海南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试验田里,科技赋能的土地正在孕育新的传奇。这让我想起敦煌壁画中“飞天”与“夜叉”共舞的意象——传统与现代在土地上达成奇妙的和解,就像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既延续着“汗滴禾下土”的农耕记忆,又谱写着“喜看稻菽千重浪”的科技华章。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当学土的品质,这里所说的土实非土也,而是坚实、可靠、稳重等精神品质的象征。当我们想要成就自己的理想时,一定要“以土为基,铸就未来”,它提醒我们,要想把握自己的未来,就要筑牢自己的根基,既是“以土为基”来充实自己,更是为自己的梦想而“铸就未来”。(指导老师 薛瑞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