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温献伟
想办健身卡被告知“不予接待”,想旅游被要求须有家属陪同,房东放话“宁可房子空着也不租给老人”……媒体近日调查发现,在各种消费场景中,老年人常常成为“被拒群体”。
显而易见,老年群体在一些消费场景中遭遇拒绝,无非是商家担心老年人突发意外状况,为了规避某些风险,不得已而为之。从某种角度来说,商家的顾虑似乎可以理解。然而,如此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做法,可谓弊端多多,不仅涉嫌年龄歧视,侵害老年人消费权益,也有悖相关政策善意,阻碍“银发经济”的蓬勃发展。
事实上,在“银发经济”成为一片新蓝海的今天,诸多领域瞄准和布局“银发经济”新赛道,积极构建消费新场景,大力推进适老化改造,提供和丰富适老化产品,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1月8日,民政部等24家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聚焦促进养老服务供需适配、拓展养老服务消费新场景新业态等方面提出一揽子政策措施。这是政府部门在持续深入推进适老化改造方面的再加码、再发力,为各地部署和落实政策提供了明确的“路线图”。
在此背景下,某些领域和企业、商家应充分认识到,发展“银发经济”不仅利国利民,也利企兴企。发展“银发经济”不能瞻前顾后、因噎废食。企业和商家应该结合实际,拓展思路,积极打造一条既能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又能最大限度规避自身风险的经营之道。譬如,针对老年群体,为其“量体裁衣”和提供不同于其他群体的优质专属产品,同时明确双方责、权、利,强化合同约束,让老年群体做到“明白消费、放心消费”。
让人民群众过上高品质生活,老年人不应成为被遗忘、被拒绝的群体。“银发经济”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消费意愿的持续提升,“银发经济”带来的改革机遇、释放的巨大红利,都昭示我们不能与之背道而驰,而要与之相向而行、向好而行。身处新时代、新赛道,这是各领域在自我革新道路上必须要有的识见和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