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吉娜 通讯员 张楠
6月4日上午,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连片的麦田里,收割机、秸秆打捆机正有序作业。在该乡杨西村一处刚刚收割后的麦田里,秸秆打捆机正来回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散落的秸秆被加工成一个个齐整的草捆,散落田间。养牛户李磊戴着草帽蹲在草捆旁,用手掐了掐草捆:“这捆湿度刚好,牛爱吃。”
作为曹镇乡的养牛大户,李磊每年麦收前都会向农户预定秸秆,麦收后第一时间组织机械在田间地头开展打捆回收作业。“用拾来的秸秆喂牛,相比购买干草,能省不少开支,不早点来根本抢不到。”他望着田埂上堆积的草捆,语气里满是踏实。
近年来,湛河区构建起“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工作格局,推行“离田利用+还田培肥”的双轨模式,积极推动秸秆回收综合利用,让秸秆从曾经的田间“包袱”蜕变为生态与经济的“财富”。
把看似无用的秸秆转化为可以赚钱的商品,是湛河区引导广大农民实施秸秆离田利用的主要途径。湛河区主动帮农民联系销路,将打包好的秸秆卖给养殖户作为饲料、卖给蔬菜合作社沤制有机肥、卖给发电厂进行生物发电,由此催生了一批以养殖户和农机手为主体的“拾秸大军”。
当地养殖大户王建勋是“拾秸大军”中的重要成员,靠着捡拾秸秆,不仅直接解决了300余头黄牛半年的饲料问题,他还将多余的秸秆作为商品进行销售,换取了一笔不菲的收益。
针对部分土地肥力差的情况,湛河区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农技员深入田间,划定地块,向种植户讲解秸秆还田对改良土壤的好处,引导农户同步推进小麦收获与秸秆粉碎还田工作。截至目前,今年全区2.4万亩的秸秆通过还田实现肥料化利用。
“通过探索秸秆多元利用路径,让焚烧隐患化作增收动能,既解决了环境问题,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双赢。”湛河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局长岳国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