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马连华
手机扫一扫,查验全搞定;AR眼镜一戴,专家就在“眼前”;山乡企业享便利,通关比送货快……近日,郑州海关全面推进智慧海关建设和“智关强国”行动,创新打造“中心+现场”作业模式,通过科技赋能和机制创新构建智能化国门安全屏障,助力外贸企业跑出通关“加速度”。
手机扫一扫,查验全搞定
豫西伏牛山深处,河南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冷库里,一批准备出口韩国的蘑菇菌丝正在打包。该公司外贸经理曲全武通过手机与三门峡海关查检人员实时连线,“核对批号、检查是否霉变、是否有根茎叶果、查看菌丝形态……”现场查验关员对着眼镜轻声报读,专家在云端远程同步记录,仅用18分钟就完成了过去需要半天时间的查验流程。
“菌丝活性对时效要求极高,以前遇到紧急订单,经常要协调多地海关人员现场查验。”曲全武指着正在装车的货物说,“现在通过‘中心+现场’作业模式,查验关员和专家远程协同作业,我们的冷藏车再也不用排队等待了。”
“中心+现场”作业模式是郑州海关打破区域界限、整合人力资源的创新实践,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了从“单一现场”到“云端+实地”的无缝对接。目前,已推出3种不同作业模式,有效提升出境种苗、进境加工食品和粮食等50多个业务领域货物的查验效率和验放速度,惠及200余家进出口企业,为河南省的外贸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AR眼镜显神通,专家就在“眼前”
郑州铁路口岸,一批国产电动汽车即将发往白俄罗斯。现场关员佩戴AR眼镜,在商品检验专家远程指导下,仅用7分钟就完成了复杂的车辆型号确认。
“中国的电动汽车在中亚和欧洲国家非常受欢迎。目前,中国产的电动汽车品牌逐渐增多,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续航上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产业提速发展背后,是海关精准帮扶、大力支持的结果。”代理电动汽车出口报关公司工作人员王晶说。
在这批电动汽车查验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电池、电机配置及各种细分型号如何进行符合性查验,现场关员犯了难。为满足企业迫切的通关需求,现场关员迅速启动专家远程支持,智慧系统在1秒钟内精准匹配到1名商品检验领域专家,高清画面稳定传输至指挥中心大屏。
“请将镜头再靠近铭牌右上角,对,稳住。”后台专家通过AR眼镜的共享屏幕功能,将对照案例叠加显示在现场关员眼前的画面上,指导现场关员快速完成了车辆型号的确认查验,仅耗时约7分钟。
目前,该模式已覆盖关区大部分疑难商品查验工作,平均处置时效提升了2倍以上,实现了“专家调得动、处置跟得上”的智慧监管目标。此外,郑州海关为企业定制全流程跟踪服务包,叠加“资料预审+预约查验+自助出证”等便利化措施,保障严密监管,实现快速通关。今年1~5月,河南省出口电动汽车货值111.8亿元,同比增长245.9%。
山乡企业享便利,通关比送货快
在豫南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信阳海关业务现场,查检科科长张秋华点开电子地图,一个红色标点标注着“固始县隆仡工艺品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位于大别山深处的企业。
“以前去一趟要穿河道、绕乡道,到达企业需3个多小时,遇上雨雪封路只能改期。”她滑动屏幕,切换到最新的查验记录,“今天上午刚抽中一批出口柳编制品,利用‘中心+现场’作业模式开展远程视频查验,企业人员在仓库拿着手机设备,我们在指挥中心远程监督指导拆箱和核对工艺标签、货物信息等,全程20分钟就能完成查验放行。”
现今,信阳革命老区的竹木草制品正以月均80多单的速度发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张秋华记得,前段时间暴雨季,当她远程指导完成固始三河尖镇一家出口柳编制品查验时,企业负责人特意发来感谢视频:“通过手机视频远程连线这个‘千里眼’,从申报、开展竹木草制品检验到出具证书,现在不用1个小时就完成了,随报随检,通关速度比我们送货还快。”
“‘中心+现场’作业模式突破地域限制,整合专家资源,形成了‘云端+实地’的立体监管网络。”郑州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优化智慧监管服务,为河南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