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减法为中药材“降虚火”

2025-07-05 00:17:51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张百强

  从酸枣仁到当归,从蝉蜕到白术,一些中药材价格居于历史高位,且即便地头收购价下跌,城市里药房价格依然稳如泰山。如今,涨价容易降价难的中药材价格让人们直呼“高攀不起”,而这也反映出中药材种植成本增高、流通环节层层溢价、资本囤积居奇等痼疾。

  所谓“药材好,药才好”。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灿烂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今世界上保留最完整的传统医学体系。如今,在相关政策的加持下,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保健。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天然的药材,在养生保健领域备受青睐。

  中医药的火爆,带动了中药材需求的旺盛,从而不断推高中药材价格。2022年前,白芍、白术的价格在每公斤30元至40元之间,2023年涨到了200元和300元左右。见一叶而知深秋。中医药价格的上涨幅度让人咋舌,这不仅在于中药材种植困难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还在于中药材市场存在恶意炒作、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更在于流通端的层层溢价。就中药材而言,从播下一粒种到成为药材,其间要经过药农、经销商、药企、批发商、中成药企业、零售商等机构经手,每个环节、每节链条都会以加价销售的方式获取利益,最终到消费者手中时,价格已经翻了几番——溢价之苦,苦于良药。

  中药材价格的不断上涨,又将逐渐走向中医药的人们狠狠推开,影响了中医药产业发展,阻碍了健康中国建设。

  “虚火”太旺,就要降。被炒得过热的中药材,就如一个上火的病人,在供需失衡的状态下,变为圈钱获利的工具,离“悬壶济世”的初心越来越远。为中药材“降虚火”,笔者认为,要做好减法,疏通产销经脉,建立“从田间到药柜”的直通车道,避免中间商赚差价,让中药材价格回归合理区间。且要加强监管,打击虚假宣传、哄抬物价等行为,让中药材产业回归平衡状态,确保全产业链健康发展。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