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卢氏县纪委监委聚焦以工代赈项目,督促相关部门在特色优势产业、乡村旅游等领域创新方法,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整治,破解要素屏障、人力制约、资金困局,让以工代赈项目“赈”出实效,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立足禀赋优势 因地制宜谋划
连日来,在卢氏县官道口镇中央预算以工代赈示范项目道路施工现场,几十名当地村民正在平整路面、支模拌浆。像这样的项目,卢氏每年有20个以上。
“为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政策功能,督促管好用好以工代赈资金,纪委监委对项目的确立和实施全程监督,确保与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金融扶贫有机结合。”卢氏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监委主任李庆锋说,该县成立了推进工作专班,每年倒排工期,形成了县、乡、村分级抓推进机制和联动工作体系。
卢氏县是“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成效明显县”。该县充分利用集中易地搬迁劳动力集聚优势,结合特色农业、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业、乡村旅游等资源优势,谋划了官道口镇高山苹果产业观光文旅融合、文峪乡望家山果药基地等项目。
拓宽赈济方式 探索带贫模式
“一天200元,工资一天一结。”从事农村公益事业以工代赈项目支模工作的朱阳关镇朝阳社区居民袁建春说。
自去年4月份以来,卢氏县着重对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监督检查,探索建立了“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和“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增收模式,聚焦农村低收入、低技能等群体,实施精准扶持行动,对务工困难群众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和以工代训,带动困难群众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
合理分配收益 创新分红模式
“我们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以工代赈项目,每年有分红,村集体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群众收入越来越多。”官道口镇果岭村党支部书记杨艳静说。
卢氏县利用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撬动社会力量投资,实施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社区) +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资金变资产、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东。
以工代赈项目,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又强化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我们聚焦以工代赈‘重建设轻赈济’‘重专项轻推广’‘重传统轻创新’等问题,持续对项目资金、质量、务工、报酬发放进行监督检查,让项目顺利实施,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稳定就业,使以工代赈项目‘赈’出实效,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再添新动能。”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李铁军 李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