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栗凤娇
“这几年,我们公司代理的AI(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逐年增加。”7月3日,提起AI专利申请,郑州大通专利代理商标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勇告诉记者,“以我们代理的AI在电力巡检方面的专利申请为例,AI算法与传感器技术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提升巡检精度,降低人工成本,为行业带来可观的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AI无疑是最具变革性的力量之一。这几年,我国AI专利申请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河南省AI专利申请量也持续提升。这一现象不仅说明技术创新活跃,还凸显出一系列经济问题。
那么,如何解锁这一现象背后的经济密码?近日,记者采访了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家。专家指出,AI专利的快速增长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标志。
现实:AI专利申请量呈爆发式增长
“中国在AI专利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显著,AI专利授权量位居全球第一。”河南知识产权研究会副会长李建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24年,多模态及推理技术专利加速申请,推动AI向通用人工智能(AGI)迈进,如深度求索的DeepSeek R1模型优化成本与性能。
斯坦福大学《2024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占全球已授权AI专利的61.1%,远超美国的20.9%。2017~2024年,我国专利申请增速较快,生成式AI专利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1.6%,总量超过16.7万件,申请人数量增长近6倍。
从区域与产业分布来看,广东省领先全国,头部企业贡献突出。截至2023年,广东省AI发明专利累计授权量超过14万件,占全国的80%,产业规模近1800亿元,核心企业超过1500家。百度、华为、腾讯等企业占据专利申请量前十,百度在基础层(芯片、框架)至应用层(大模型、智能体)实现全链条布局。
AI专利申请量的增长,释放出创新活力十足的信号,体现在创新活力与市场竞争力的双轮驱动上。
问题:技术泡沫与低水平重复堪忧
尽管AI专利申请量增长迅猛,但是部分AI专利申请存在技术泡沫现象。一些企业或科研机构在申请专利时缺乏对技术成熟度和市场需求的充分考量,仅仅为了追求专利数量而仓促申请。部分AI原生公司仅凭初步的计算机输出结果就申请专利,缺乏关键数据支撑。这些专利的实际应用价值有待商榷,不仅会阻碍后续的深入研究,还会造成专利资源浪费。
当前,AI领域还存在大模型研发内容低水平重复问题。据李建伟介绍,部分企业主要基于国外AI算法开发,原创大模型较少。大量的专利申请集中在应用层面,基础核心技术布局严重失衡,难以形成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优势。
“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专利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与科研机构为了占领市场,不断加大研发力度,进而催生了大量的专利申请。”陈勇分析说,部分企业通过申请专利来保护自身的技术创新成果,构建技术壁垒,防止竞争对手超越,这也是在AI市场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出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
随着AI专利数量的不断增加,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面临新的挑战。高校和科研机构是AI技术研发的重要力量,拥有大量专利。但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侧重于理论研究和学术价值,在市场推广方面不占优势;同时,企业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专利技术有效转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AI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
此外,算法推荐、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为版权、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网络日益发达的大环境下,权利人发现侵权行为的难度不断增加,再加上侵权行为隐蔽性较强,导致知识产权维权难。
河南省知识产权维权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部门不断完善数据共享与版权立法,强化产学研合作,加速专利成果转化。AI专利分类与检索技术提升运营效率,助力企业“出海”布局。
“AI专利申请量增长既反映了创新与竞争的积极一面,又暴露出一些经济问题。”李建伟说,这就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共同努力,加强政策引导,提升创新质量,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机制,让AI专利真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