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来的职业如何玩得更转

2025-07-08 10:32:48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许丽娟

  7月5日,在郑州市金水区的一间公寓里,“90后”女孩林小雨正专注地为客户调试智能家居系统。作为一名全屋智能规划师,她的工作日志上密密麻麻记录着30多个家庭的个性化需求:“张老师家客厅需要声光联动模式”“李老师家老人房要安装跌倒监测装置”……这份既能接触前沿科技,又能改善人们生活品质的工作,让她在朋友圈里收获了不少羡慕的目光。

  林小雨的故事并非个例。全国总工会公布的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已达8400万人,占全国职工总数的21%。其中,那些因技术革新而诞生的新职业正在重塑就业市场格局。

  “玩”能玩出新职业

  周末的郑州科技馆内,一场关于区块链应用的讲座座无虚席。数字资产顾问张明名正在演示如何建立个人数字档案,他手中的平板电脑实时生成加密数据流。“去年我服务了200多位客户,最远的咨询来自海南。”张明名说。

  这些新兴职业的崛起并非偶然。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姜保忠分析:“新职业的出现本质上是技术迭代的必然产物。当某项技术应用达到临界点,就会催生相应的专业服务需求。”以宠物经济为例,2024年我国宠物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直接带动宠托师、宠物烘焙师等十余个新职业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玩”出来的职业正在呈现专业化趋势。在郑州航空港区,28岁的陈岩一边检查工业机器人运行参数,一边向记者展示他的资质证书:“现在干这行需要掌握机械编程、传感器校准、故障诊断等多项技能,光相关认证就有七八种。”

  新职业面临的问题

  然而,光鲜的背后,新职业从业者的困惑与挑战同样存在。

  “同样的智能改造方案,不同公司的报价能差好几倍。”郑州市民王先生的遭遇道出了行业痛点。记者调查发现,技术标准不统一、服务透明度不足,成为制约许多新职业发展的瓶颈。

  更让从业者忧心的是职业保障的缺失。“没有劳动合同,没有社保,所有风险都得自己扛。”张明名坦言。

  社会认知度低则是另一道坎。 “在朋友聚会上,我要花半小时解释什么是数字遗产规划。”林小雨无奈地说。尽管专业能力备受客户认可,但她总要面对“这工作能做多久”的疑问。

  怎样让新职业玩得转

  面对挑战,各方力量正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政策层面,近年来,我省持续开展的“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已见成效。截至目前,已有工业机器人操作、区块链应用等多个新职业被纳入职业技能认证体系。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省正在建立动态的职业目录管理机制,将通过大数据监测就业市场变化,定期更新职业目录。

  从业者自身的专业提升同样关键。“单会操作设备已经不够了。”从技术员转型为工业机器人运维工程师的陈岩深有体会。通过系统学习人工智能算法,考取认证证书,他现在能独立负责整条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

  “技术革命必然伴随职业变革。”姜保忠表示,“关键是要建立与时俱进的培养体系,让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同步发展。”

  夜幕降临,林小雨的手机又收到新的方案修改请求。在她身后,城市的数字脉搏正跳动着更多职业可能性。从“玩物丧志”到“玩物立志”,这条职业化之路既需要从业者的持续学习,也呼唤社会各界的认可与支持。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