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网记者 赵国喜 赛晓涛 魏金龙
夏日骄阳,如火焰般猛烈地炙烤着大地。同样,车间内,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洋溢着员工生产的蓬勃热情。
濮阳工业园区党政办副主任许正达走进天能集团(河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指着正在生产线上作业的智能机器臂说:“科技创新为企业‘输血造血’,科技经费的大量投入,让企业的创新发展如虎添翼。像这家企业一样红火的场面,在工业园区随处可见。”
科技创新蓄势突围
走进天能集团(河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股创新的气息扑面而来。生产车间内智能机器灵活翻飞,数以万计的铅蓄电池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完成重生之旅。
“在技术创新方面,去年以来,我们在数字化、智能化领域持续深耕,投入科研经费超4亿元,用于软件升级、产品研发,构建起全感知、全场景、全联接、全智能的电池产业‘智造+智管’新模式,实现了制造过程从生产计划、全过程信息化管控到市场需求的预测响应的有效管理。”天能集团(河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国强看着繁忙的机器人,由衷地感慨道。
在天能集团(河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瞪大眼睛看着流水线上的电池,一丝不苟地检查焊点等重要细节。在张国强看来,研发和技改就是为了节省人力,把更多的人力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特别是铸焊生产线,原来需要一人一台机器,昼夜倒班工作,2023年,该公司在自动化、智能化方面下功夫,上线了38台长臂机器人,目前,长臂机器人工作在22条装备生产线等岗位。同样,他们的智慧物流、能源技改也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享受科技创新红利的还有河南省君恒实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主营氢化植物油、烃基生物柴油、可持续航空燃料、生物基材料、PAO及POE等聚烯烃材料的科技型企业。
该公司副总经理刘洪来介绍,公司聚焦生物新能源领域技术攻关,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全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建有多个研究中心和实验室,通过集聚创新资源,提升了综合实力,培育创新人才团队,取得了5项科技成果,有3项产品从平台落地走向了产业化,创新平台已成为公司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关键工艺试验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的策源引擎与不竭动力。
他们通过催化剂的研发,由原来的转化率50%提升到目前的85%,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刘洪来告诉记者:“我们的二期工程正在加快建设中,新的生产装置采用了当前先进的技术和催化剂,投产后将带给我们更好的产品品质,可以加工更脏、更差的地沟油,能够包揽社会上收集到的大部分原料,生产出高质量的生物航空燃料。”
绿色发展领航碳中和
在天能集团(河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记者看到,该公司打造“能碳”等绿色供应链管理平台,将“数智5G”技术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通过节能增效,提升了资源综合利用率。一块废旧铅蓄电池从回收到破碎、分选、熔炼、精炼,再到重新组装成电池,各个环节都实现了高效利用。分离出的含铅物质重新炼成铅金属用于生产电池板栅,废塑料经处理后用于生产新的电池外壳,废酸提纯生产成浓硫酸,铅蓄电池回收率在99%以上,真正实现了污染不落地、废物不出园、资源不浪费。
张国强告诉记者,公司始终抓住绿色循环这个关键,淘汰对环境污染重的重金属、不可回收材质,采用性能好、可循环回收利用的原料,从源头进行绿色设计和产品规划。在电池制造的关键环节,配备行业内先进的极板连铸连轧连涂生产线、智能回馈式充电机、机器人手臂等智能设备,采用冷切削造粒、全自动铸焊、自动加酸等技术。在废铅蓄电池回收处理过程中,采用全湿法密闭生产,通过水力分选、富氧熔炼等先进工艺,经过全密闭破碎、分洗、脱硫等多道工序,分解成再生铅、硫酸钠、ABS塑料等物质。随后,这些物质再次走上生产线,开始新一轮循环,实现了“生产—销售—回收—冶炼—再生产”的闭环式绿色产业链,大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在绿色发展方面,河南省君恒实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同样拥有丰富的经验。刘洪来说,可持续航空燃料最大的特点是减碳,相较于传统航空燃料减碳80%,将极大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同时,由于可持续航空燃料所用原料为地沟油、潲水油等废弃油脂,不消耗绿色植物,在变废为宝的同时,还促进可持续发展。
“经初步估算,今年上半年,工业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总产值、营业收入等几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均在20%以上,其中,制造业指标的增速在30%左右,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硬答卷’几无悬念。这些要归功于科技创新,得益于广大企业以科技创新培育增长新动能,为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许正达说起属地发展,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