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马连华 文/图
阜民里“阳台音乐会”现场
暮色中的小红楼阳台上,吉他弦音划破夏夜,台下荧光棒汇成星海……夜幕下,郑州市管城回族区阜民里的“阳台音乐会”感格外动人,沉浸在音乐会中,既能触摸到老郑州的市井温度,又能感受Z世代的创意活力。
在城市更新与文旅融合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该文化街区以一场“阳台音乐会”形成独特的“新旧对话”景观。这套极简的“老郑州+新青年”的时空对话以最低资源占用,撬动高密度人流。
一条老街的“逆生长”
“太久没有这么放松地听音乐会了,身心都很享受。”7月5日晚,郑州市民杨楠一家专程来到阜民里观看音乐会。在又“旧”又“新”的街区,荧光棒不断挥舞,杨楠情不自禁地也跟着节奏摇摆起来。
这座承载着历史韵味的阜民里小红楼,化身为开放包容的“城市剧场”。阜民里曾是老郑州的核心居住区之一,承载了几代人的市井记忆。近年来通过微改造和创意激活,阜民里重新焕发生机。改造过程中,阜民里保留原有的红砖建筑、窄巷格局,同时引入文创小店、艺术工作室等新业态。原本的老式杂货铺变成了复古风文创店,闲置的院落被改造成手作工坊,吸引年轻人探店。
用文化赋能商业、以创意激活记忆,阜民里宛如文旅市场的一阵清风,带来了真正的“松弛感”,其持续释放的深度融合乘数效应,为文旅商业破解网红易逝难题提供了从“流量—留量—增量”的转型范本。
工业美学的当代演绎
巨型砂轮雕塑下,穿汉服的姑娘与玩滑板的少年擦肩而过,二砂文化创意园的神奇在于厚重历史与现代创意交织,能让你一秒回到过去,又一眨眼带你飞向未来。
原砂轮厂的精铸车间里,老机床成了最硬核的展台,陈列着00后设计师的赛博朋克作品……从昔日的旧工业基地,蜕变为今日的新文化地标,二砂文化创意园展现出别样的魅力。
郑州二砂文化创意园的前身曾是亚洲最大的砂轮制造基地。随着产业转型,这座老厂区一度荒废,直到2019年改造为文创园,并于2021年正式开放。
改造后的二砂文创园保留了工业遗址的独特风貌——高耸的厂房、老式机床、巨型砂轮雕塑,成为拍照打卡的热门背景。同时,园区引入了艺术展览、创意市集、Livehouse演出等年轻化内容,例如“二砂艺术节”“星空市集”等活动,吸引了大批文艺青年。如今的二砂不仅是郑州的文化新名片,更成为工业遗产活化的全国范例。
复古与潮流的碰撞
“坐在钢筋混凝土管改造的卡座里,听着歌手唱民谣,氛围感直接拉满。”“油化厂创意园的红砖墙拍照真的绝了!建议傍晚去,夕阳打在墙上特别出片。”在社交媒体上,打卡郑州记忆·油化厂创意园帖子下,不少网友留言分享对于该创意园的感受。
随手一拍就是工业大片,油化厂创意园不仅保留了工业遗产的独特气息,还通过创新手段、现代创意为其注入新活力,成为郑州及周边地区年轻人和艺术爱好者聚集的热土。
油化厂创意园的前身是1958年建成的郑州油脂化学厂。2018年,这座废弃工厂被改造为文创园区,并于2020年开放。
改造后,油化厂创意园的最大特色在于“复古工业风+潮流文化”的融合。锈迹斑斑的管道、老式生产设备被保留下来,成为独特的景观;而厂房内部则被改造成咖啡馆、剧本杀馆、潮流买手店等。园区内的“肥皂博物馆”以趣味方式展示油脂化工历史,而“油化厂夜市”则成为郑州夜经济的新亮点。这种“历史+潮流”的模式,让油化厂成为Z世代的热门聚集地。
在城市更新进入存量更新时代,越来越多老城区、微街区面临有空间无流量、有建筑无体验的困境。阜民里、二砂文化创意园、郑州记忆·油化厂创意园都通过实践证明,文化创意赋能城市新生,这种代际融合产生的化学反应,培育出的是自我生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