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许丽娟
在河南,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正焕发着新的生机,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可触摸、可体验的文旅新名片。游客在濮阳麦秆画工坊能亲手剖开麦秆作画,在洛阳唐三彩窑场畅享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视觉盛宴,到开封汴绣馆穿针引线绣菊花,还能带着安阳甲骨文印章打卡殷墟遗址——这些活态传承的非遗项目,正成为串联起“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特色文旅线路。当传统技艺遇见现代旅游,文化有了烟火气,旅行多了厚重感,游客带走的不仅是纪念品,更是一段与千年文明对话的独特记忆。
麦香里的传承与创新
今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中,濮阳聂氏麦秆画的入选引发了广泛关注。这项源自农耕文明的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夺目光彩。
6月份,濮阳市文化馆内,麦香浮动间,30余名青年学员全神贯注地跟随传承人学习麦秆画的制作技艺。他们手中的麦秆经过剖、刮、烫、贴等工序,逐渐化作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品。这样的场景,正是河南非遗保护工作的生动写照。
聂氏麦秆画当代传承人聂远征、王华平等人在传统技法基础上不断创新,使麦秆画从单纯的民间工艺升华为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非遗项目。在传承方式上,聂氏麦秆画也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除了定期举办公益培训班外,传承人还走进校园,在中小学开设麦秆画选修课。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非遗+电商’的模式,濮阳的麦秆画作品远销海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去年的一场中外文化年活动中,一幅以埃菲尔铁塔为题材的麦秆画作品深受外国客商青睐。”濮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
一城一艺,匠心永续
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开封、安阳等地通过创新传承的方式,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作为九朝古都,洛阳在三彩烧制技艺的保护与创新方面狠下功夫。当地通过技术创新改良传统工艺,在保留经典造型的基础上,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家居饰品和文创产品。特别是将牡丹元素融入三彩创作,在唐三彩上“种”上了永不凋谢的牡丹花,成为广受欢迎的纪念品。
开封以其精湛的传统刺绣工艺闻名遐迩。当地创新团队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出数字化教学系统,大大降低了学习门槛。通过改良传统针法和新材料运用,创作出既保持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刺绣作品。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工艺水平,也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这项传统技艺。
安阳依托深厚的殷商文化底蕴,推动甲骨文雕刻技艺创新发展。当地将古老的甲骨文字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开发出一系列兼具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既保留了甲骨文的古朴神韵,又融入了当代审美元素,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新载体。
非遗研学 唤醒文化基因
近年来,我省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探索出了一条“非遗+旅游+研学”的创新之路。在郑州,依托河南博物院建立的“非遗研学基地”每年接待学生超过10万人次。学生们在这里可以体验多种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今年,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暑期夏令营报名人数创下新高,反映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研学旅游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在洛阳,以唐三彩为主题的研学游线路包含参观博物馆、体验制作工艺、创意设计等环节,游客停留时间从原来的半天延长至两天一夜,直接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行业发展。
数字化技术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活力。开封开发的“云游汴绣”虚拟体验项目,通过VR技术让游客远程感受刺绣艺术的精妙。安阳打造的“甲骨文AR识别系统”,游客用手机扫描就能了解每个甲骨文的含义和演变历史。
从濮阳麦秆画到洛阳唐三彩,从开封汴绣到安阳甲骨文,通过活态传承、创新发展,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文化瑰宝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未来,随着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河南非遗必将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更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更丰厚的精神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