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海弄潮儿到致富“领头雁” 刘杰的乡村振兴“辩证法”

2025-07-19 01:02:36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新建

  在通许县冯庄乡东双沟村崭新的党群服务中心前,该村蔬菜大棚基地负责人张清真谈起收益笑得合不拢嘴:“一个棚一茬就是万把块,一年下来收入相当可观。”不远处,村民张蒙恩环顾焕然一新的村庄,难掩兴奋:“这次回来简直不敢认,美得很。”

  这番富足与美景的背后,站立着一位毅然转换人生航道的领路人——东双沟村党支部书记刘杰。

  2014年,一个决定改变了刘杰的人生轨迹。当事业风生水起时,他回望家乡的目光触及了沉疴:逼仄颠簸的出村路仅3.5米宽,农产品外销无门,老旧村室在岁月侵蚀中摇摇欲坠。“家乡需要人回来做点事。”这个念头最终让刘杰放弃了城市里蒸蒸日上的生意,接过东双沟村发展的重担。

  破局:泥泞路变身“致富动脉”

  上任伊始,道路成为刘杰必须搬掉的第一座大山。他深知,打通物理阻隔,才能解开村民的心结。一场历时两个多月的攻坚战随即展开:刘杰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和群众代表,填平废弃沟壑,向乡里争取到硬化项目。当7米宽的新路取代昔日坑洼,村民奔走相告——这条被命名为“致富路”的坦途,终于让果蔬运输车畅行无阻。从此,东双沟的农产品不再囿于一方土地。

  筑基:村容蝶变凝聚民心

  基础设施的匮乏如同村庄发展的无形枷锁。在乡党委的支持下,刘杰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大胆谋划,集资40多万元,一座新党群服务中心拔地而起,1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也随之铺展。路灯亮起、健身器材落地,东双沟的夜晚第一次被现代生活点亮。

  与此同时,一场人居环境“革命”席卷全村:陈年垃圾被清除,荒渠重获新生,违建拆除后绿树花木向阳而生。昔日脏乱差的场景隐入尘烟,“五化”新村跃然眼前。

  兴业:筑巢引凤激活田野

  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产业腾飞铺平了跑道,刘杰的目光投向高效农业,蔬菜大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74座蔬菜大棚和2座暖棚错落有致,为本村及邻村提供了74个稳定岗位。张清真的35个棚年收益可观,常年雇佣50余人,其精细化管理的绿叶菜成为市场宠儿,村集体经济从零跃升至50万元。

  刘杰的脚步并未停歇。当通许县依托百万亩薯类种植打造“酸辣粉之都”的蓝图展开时,他敏锐抓住机遇:“2024年我们签了订单,800亩红薯销路完全不愁。”村集体主导的76座红薯大棚应运而生,其中30座专司育苗。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的“三统一”模式,让种植户彻底告别后顾之忧。

  此外,刘杰主动叩响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大门,邀请专家团队对全村耕地进行“科技体检”。专家运用土壤CT检测技术,为每块土地建立数字档案;深入田间地头,从作物品种选择、种植技术优化到病虫害防治,“手把手”传授科技知识;针对东双沟村的气候、土壤特点,重点推广瓜菜轮作、多层覆盖、病虫害绿色防控、轻简化栽培等技术,精心挑选高产、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并量身定制科学的种肥配方和管理方法,确保作物健康生长。

  远谋:沃土之上绘新景

  东双沟村的未来图景在创新中持续延展。在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省级专家正在评审东双沟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图。这个投资1.1亿元的项目,将打造集生产分拣、科普教育、亲子体验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最让村民期待的是即将落成的直播基地。“把直播间建在瓜棚里,让我们的七彩番茄、奶油白菜直达城市餐桌。”刘杰指着正在安装的5G基站说。

  站在即将迎来省级二审的产业园规划图前,刘杰眼中闪烁着对土地的深情与信心:“我们引进的礼品瓜,一棚一茬就能有10万元收益。”从放弃商海成就到扎根乡土耕耘,刘杰用十年光阴完成了从老板到村干部的蜕变,更带领东双沟村完成了从闭塞贫困到富足美丽的华丽转身。当电商的浪潮拥抱田野,当科技的光芒照亮大棚,刘杰与东双沟的故事证明:乡村振兴的“密码”,正蕴藏于那些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泥土的领路人的初心之中——他们的奋斗足迹,最终汇成了乡村大地最动人的诗行。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